黄河之畔起欢歌
发稿时间:2024-07-19 13:19: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近日,贵德县新街乡陆切村迎来红笋丰收,村民们忙着打包运输。洪玉杰 摄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青海省贵德县拉西瓦镇曲乃亥村上的草场上时,脱贫户尕玛才让赶着自家羊群,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而当落日余晖洒下,新街乡麻吾村第一书记金长远又一次来到村里的监测户家里收集资料、走访慰问。
身份不同、工种不同,但奋斗的姿态却极其相似。千千万万个奋斗的身影,绘就了贵德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坐落于黄河之滨的贵德县牢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紧盯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大计,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中去,实现了触目可及、真实可感的幸福之变。
守牢政策保障“底线”
惠民政策“应享尽享”
近年来,贵德县各乡镇、村“两委”以及驻村工作队扎实排查走访,积极探索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让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科学精准,也让困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政策保障。
今年54岁的索果是贵德县河东乡阿什贡村3社的村民。说起防返贫监测机制的建立,他打心里觉得温暖。2023年7月,因大雨路滑,索果和妻子才让吉在放牧途中跌落山崖,身体多处骨折,两人就医救治花费近5万元。
“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盘算着只能把家里的羊卖掉一半,才勉强够治病,收入肯定少了很多。”索果的大儿子达哇才让回忆。得知索果夫妻二人的遭遇后,阿什贡村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启动防返贫监测机制,入户审核,赴医院核准,仅用15天时间就将整个手续办下来,将索果一家纳入监测户范围,不仅及时发放了临时救助金16595元,还将一家人纳入城镇低保补助范围,整个就医救治的医疗报销比例达到90%。
按索果的话说:“住院期间,除了吃喝,一分钱都没花,更别提卖羊了。”如今,符合取消防返贫机制监测户的时间期限已到,为了保证索果今后的生活保障,在村“两委”协调下,妻子才让吉还当上了村里唯一的林管员,每个月有833元收入,全家的日子终于稳定下来。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近年来,贵德县深化部门、乡镇协同联动,对监测户、不增反减户等重点人群的收入构成逐项分析研判,实行“一户一策”台账销号管理。
“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要求,各乡镇每月定期分析研判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等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与帮扶单位、相关部门协商会诊,对突发严重困难户,乡镇第一时间按程序认定上报,县乡村振兴局会同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后,及时落实相应帮扶措施,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贵德县原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索南加介绍。
与此同时,贵德县紧盯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指标,落实教育资助补助和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控辍保学和医疗服务机制,实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健全住房、供水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强化兜底保障能力,确保惠民政策“应享尽享”,监测户“应纳尽纳”,牢牢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村集体经济“水涨”
群众收入“船高”
从贵德县城向北行驶90多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忽然延伸至一片峡谷,视野豁然开朗,拉西瓦镇曲乃亥村就坐落于此。
这是距贵德县城最远的一个村。芒种时节,村里的30多万亩草场逐渐返青,不远处,羊群如云朵般悠然自得,牧民在这片丰美的草原上辛勤耕耘。
2015年以前,由于村里超载放牧,这片草原却是另外一番光景。“畜牧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2015年前,我们村的藏系羊存栏数量达到了8万只,由于过度放牧,羊的质量不好,村民们卖不了好价钱。”村党支部书记华青告诉记者。
作为曲乃亥村的“当家人”,华青看到草场逐渐退化、牛羊质量下降、村民收入大幅缩减的现状心急如焚。从2016年起,村“两委”开始引导村民们主动“减畜”,科学养殖,牲畜存栏从8万多只核减至2万只羊,载畜量从单位面积0.5只下降到0.14只。
“减畜不减收,2023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2460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6万元,这在脱贫村里也能排到前列!”为了证明改革的成效,华青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
“过去我们一只羊羔卖200元左右,如今减畜后草场质量变得越来越好,羊的膘情也好,一只羊羔能卖到1000元左右。以前村里的羊羔出栏收入不足200万元,如今每年出栏2.5万只羊羔,养殖业收入能达到2500万元。仅此一项收入,户均增收了近2万元。”
增收又增绿,减畜不减收。曲乃亥村的实践成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县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6.39%。”据索南加介绍,为着力解决村集体经济“小碎散”和同质化问题,贵德县出台《贵德县村集体经济“一乡一示范,百村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720万元,推动6个示范村发展和壮大实体产业。
按照“一盘棋谋划、多元化发展、全民性收益”的思路,贵德县对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给予政策、资金、项目倾斜,采取“县级领导联村、政府部门结对、企业帮扶”措施,逐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11个村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光伏收益、资产租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业等方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产业发展干劲足
联农带农促增收
草场上,牧人忙碌牛羊壮;基地里,各类蔬菜长势旺;村子内,农旅融合欢歌起……夏日的贵德大地,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动力。近年来,贵德县大力实施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纵深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大力推进贵德县“生态循环农牧业、农作物良种繁育、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冷水鱼养殖”五大重点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眼下,贵德县新街乡麻吾村的百亩贡菜长势喜人,再过一段时间就要迎来丰收。麻吾村脱贫户马先勇计划等挖完虫草就回到村里的蔬菜加工厂工作。
“这两年我们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村里还引进了蔬菜加工企业,家里6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企业,我自己还在厂里找了份开叉车的工作,每月有4500元稳定收入。”马先勇说。
金长远介绍:“麻吾村被确定为全乡的贡菜生产基地,今年种了600亩连片贡菜,每亩产量可达8000斤,种得好甚至能突破1万斤。村里引进的蔬菜加工企业,从种到收,再到后期的削皮、包装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通过‘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全乡露地蔬菜面积达9000亩,蔬菜产值达到了7600多万元。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来,群众收入翻了一番!”新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西征介绍,不仅要壮大产业,还要延伸链条,新街乡正在建设特色露天蔬菜育苗试验基地,有了育苗基地,将有效缩短蔬菜生长周期,很多蔬菜就能实现一年产两茬,在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的同时,推动形成品种多元化与产业规模化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麻吾村的贡菜、陆切村的红笋、藏盖村的长白葱、鱼山村的蒜苗、老虎口村的马铃薯……”马西征指着全乡产业分布地图介绍:“新街乡呈条状分布,下辖的9个行政村一个挨着一个,因此乡里按照‘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产品变商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以麻吾村为起点的露天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带。”
目前,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已成为贵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脱贫人口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精准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富农益农作用。2023年,共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5项,预计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528户1635人实现稳定增收。(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见习记者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