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通化拓宽“菇粮间作”新路径

发稿时间:2024-09-09 10:40:00 来源: 通化发布

  金秋九月,走进通化市鸭园镇二道沟村的“菇粮间作”试验田,由玉米芯、秸秆、稻壳精心铺设的“温床”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竞相生长,圆润的菇帽如同小脑袋般悄悄探出地面,喜人至极。

  “这是菇粮间作的产品,蘑菇的口感和品质比别地方种的要好的多。现在要出菇了,我们人为给它喷水,有助于大面积出菇,相信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菇芝缘公司总经理张惠新兴奋地分享道。

  今年春播时节,二道沟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紧扣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政策性技术创新,大力探索玉米地套种赤松茸新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达到“一地双收、一田两用”。目前,秋收甜玉米和赤松茸亩产分别达到1300斤和3000斤。

  “咱们的赤松茸占有黑土地的先天优势,同时昼夜温差大,外加紧邻山泉水,滋润出来的蘑菇格外好。它腿粗盖肥,口感细腻脆嫩,爽滑可口,且营养丰富。”张惠新说,通化的好山、好水、好土在科技加持下孕育出上好的赤松茸。但受东北气候限制,土地利用率与南方地区仍有差距。于是,在夏季间作成功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育种,又成功实现冬季大田反季节种植赤松茸,拓宽了“菇粮间作”模式,解决了东北山区冬季良田闲置、土壤板结和肥力不足等问题。

  “秋收后,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发酵,为下一步种植赤松茸做好前期准备。再经过翻土、铺料、播种、再覆土,让菌种在冬季严寒和积雪的低温环境下育菌杀虫,在明年清明前有充足的水分茁壮生长。”二道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磊说,采收后的培养料又成为有机肥料还田,不仅改良土壤板结,提升土质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链,也切实带动村民们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为根基。近年来,通化市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布局,找准发展“一村一品”切入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种植新模式。现如今的通化大地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已然奏响一首首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之歌”。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