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送技到田头 富民强村结硕果
发稿时间:2024-09-11 10:17:00 来源: 光明日报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开展科技帮扶——
专家送技到田头 富民强村结硕果
眼下,辽宁省喀左县水泉镇水泉村的润泽产业园迎来丰收季,一串串葡萄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挂满枝头,一个个早金酥梨皮薄多汁清凉润喉,一颗颗李子酸甜可口。
曾经的水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片的荒地不适宜农作物耕种,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2016年,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牵头,整合农经所、花卉所、经作所、旱地所、蔬菜所等专家团队,以荒地为“家底”,派专家、引品种、送技术,一锹一铲、从无到有,建成了如今集农耕体验、休闲娱乐、生态农业、学习教育于一体的600多亩绿色生态产业园,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民富村强的转变。
正因这一次“结缘”,科技示范的引领效应不仅在水泉村“开花结果”,还辐射到周边的老杖子村、南亮子村等,带动了水泉镇积极发展果树生产和观光采摘等农旅项目,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院地合作,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以前啥也种不上,现在这里的果子长势喜人,天天有游客来打卡,别提多热闹了。”水泉镇副镇长唐廷波望着眼前的一大片果树感慨道。他曾是水泉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16年初,村企业家唐廷波被推选为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领办喀左润泽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当年便流转了160亩土地。
同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由果树所研究员刘秀春为首席专家的“喀左特色果树村级服务平台专家团队”,围绕“绿色、生态”发展思路,先后引进葡萄、苹果、梨、李子、杏等20余个新品种,从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到高光效树形培育技术等全面实施绿色果品标准化管理。
“强强联合”之下,水泉村的富民之路越走越宽,现已建成花海观光、鲜果采摘、蔬菜认养和餐饮娱乐四大核心项目区。记者看到,在花海观光区,种植了以马鞭草为主的十余种观赏性花卉,并打造了栈道、长廊、风车等景观;在鲜果采摘区,不仅有葡萄、梨、杏等果树,还建设了村级追踪式光伏电;在餐饮娱乐区,蒙古包、观赏平台、儿童娱乐场地等一应俱全……一片荒地蜕变成了国家AAA级景区。
“在润泽产业园干活不仅能赚工资,还可以照顾家人,没事的时候就去文化广场扭扭秧歌、跳跳舞,日子好过咧!”今年62岁的刘恒金是水泉村人,也是润泽产业园的一名员工。由于丈夫身患尿毒症,过去一家人靠几亩薄田谋生,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而产业园的发展壮大让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月有固定工资近3000元。
受益的不仅是刘恒金一家,合作社目前吸纳了746名社员,通过收益分红、土地流转、务工获酬以及光伏发电等渠道,社员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不足5万元提高到2023年超100万元。
送技下乡,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以前这里的农民主要种玉米和杂粮,果树栽培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所以针对不同果树、不同生长阶段,我们精心选派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到田间地头给老百姓答疑解惑。”果树所副所长赵锋说。
在润泽产业园,刘秀春正领着技术员在调制配方肥,她告诉记者:“农民根据果树对养分的需求来供应肥料的情况较少,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较多,因此树体往往大小年结果、果实产量不稳定、品质较差、果实生理病害严重、土壤质量下降等现象频繁发生。”
为此,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积极推广“果园减量精准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在喀左县建立了配方施肥示范点10个,示范配方肥面积2000亩。通过技术培训和长效配方肥的发放,当地果农很快掌握了技术要点,仅需完成花后一次性施肥,不仅大大简化了施肥过程,还节省了人工。
从2017年开始,刘秀春团队每年数十次前往喀左县,传授果树修剪、花卉管理、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种植经验。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在水泉村举办。“现在进行第二遍疏果,是好中选好,把最优的果子留下来,剪除消耗营养的多余枝,为梨子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营口试验站站长、果树所研究员沙守峰正手持剪刀有条不紊地进行技术示范。数十位果农围拢在果树下,时不时向他询问。“以前咱们种树都凭经验、靠运气,现在有专家亲自指导,果子品质也提高了不少。”果农李泽祥说。
不仅梨园有科技助力,水泉村的葡萄也实现了提档升级。尽管水泉村栽培葡萄20多年,但是管理方式粗放、品种单一,当地葡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卖上好价钱。“按照‘适地适栽’原则,我们为水泉村引进了‘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葡萄优新品种,并扩大栽培区域,实现规模化经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熊岳综合试验站站长、果树所研究员孙凌俊介绍,目前每亩地年产葡萄4000斤,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因为村里人手少,农技专家还指导村干部学技术、学经验。几年下来,举办培训班10余次,培训润泽花海农业技术骨干3人,培训农民500余人次。果树逐渐进入结果期,专家团队又帮助合作社设计果品包装,拓展销售渠道,并注重品牌效应,申请了果品商标,提高了品牌价值。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完成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陆续在水泉村‘落地生根’,不仅助推了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省农业科学院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和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表示。
以点带面,跑出融合发展加速度
为了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规模,稳定和扩大技术扶持成果,刘秀春团队以水泉村润泽产业园为模板,对水泉镇7个行政村现有的产业和资源进行了实地勘查和调研。
通过挖掘各村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引进新品种、实施新成果、提供新技术、应用新方法,培育集生态旅游观光、鲜果采摘、餐饮娱乐、住宿休闲、农事体验、旅游节庆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积极打造水泉农文旅特色小镇。依托“凌河第一湾”等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发展南亮子村依湾农家景区、水泉村润泽花海景区,力争从“一村一品”升级为“一镇一业”的发展模式。
南亮子村村民戴新忠是依湾农家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他家23亩地都入了合作社,变成了采摘园,每年分红可得1万多元,再加上他每月工资3000多元,年收入六七万元。
如今,水泉镇村民有的当起了船家,有的当上了厨师,有的成了服务员,有的干零活,家里养的鸡、鸭、鹅,种植的绿色蔬菜、水果等都成了景区的俏销品。发展旅游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23年11月,水泉镇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南亮子村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农旅融合加速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步,水泉镇将致力于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丰富景区旅游业态,完善景区功能,将更多农民纳入产业收益链条,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切实走好走实村社共建、党群共建、绿色生态的振兴发展之路。”水泉镇党委书记胡殿发表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朱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