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博士进村 农业出新

发稿时间:2024-12-12 10:16: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近日,教育部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公布,运城学院申报的《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芽苗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成功入选。此次活动共有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12所部省合建高校推荐了217个项目,经投票,最终推选出66个典型项目。该项目成为地方院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

  一群高校老师

  盯上村里的闲置窑洞

  平陆县圣人涧镇上岭村是运城学院的定点帮扶村,当地耕地资源紧缺,“人均半亩地”的现状制约了村子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该村位于县城西侧,距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经过多次走访调研,运城学院驻上岭村工作队发现,该村60—70岁之间的农民有200余人,年纪大不能出去找工作,又不想拖累子女,自力更生养老是他们最大的现实诉求。为此,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分析研究,“如果能有一个产业,既适合老人们干,又能在耕地紧张的上岭村扎下根来,那就太好了。”驻村工作队队员、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陈志远博士利用专业所长,根据上岭村窑洞资源丰富的特点,很快瞄准了在窑洞内发展花生芽菜种植的项目。经过小试、窑洞中试共3次40天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夏季炎热时节,窑洞依然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保持在19±0.5℃,湿度保持在90%—95%;在窑洞环境下,花生种子从浸种到发芽需要5天,从发芽到成菜需要10天,全周期单批次生产为15天,如果连续性生产则为10天/批次;在窑洞环境下,可以保持全年连续性生产。小试和中试试验证实,在窑洞环境下全年生产花生芽菜具有环境优势,技术上是可行的。多次试验后,工作队发现在窑洞内培育花生芽的想法不仅可行,还能实现全年连续生产。  

  陈志远告诉记者:“花生芽也叫‘长寿芽’,是对花生种子进行浸泡、催芽后,在避光条件下培育出的绿色蔬菜,生长条件要求高,具有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需要劳动力少、经济效益好等优势。窑洞建筑屋前透光,屋后避光,保温性好,冬暖夏凉,是绝佳的花生芽培育场地。同时,该产业所需劳动力相对较轻,操作流程简便易学。对于留守在农村的60—70岁的老年人而言,无需耗费过多体力,仅需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胜任基本的生产工作。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还让他们在晚年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老有所为。”

  去年5月,新任上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潘志国博士和陈志远博士详细走访考察了上岭村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村情村貌、农田水利设施、土壤条件、水质条件、大气条件等环境设施条件,经村“两委”会议决定以花生芽为切入点,将“窑洞芽苗菜项目”作为上岭村2023年的产业帮扶项目,并以此来发展庭院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建起“1+N”的“窑洞芽苗菜”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项目确定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潘志国带队,陈志远博士、上岭村村党支书任水才、项目组成员任岩一行赴湖南长沙现场考察花生芽菜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情况。项目组以湖南萌芽蔬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为基础,根据上岭村窑洞的环境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修正,建立起了上岭村窑洞生产花生芽菜的技术体系。项目开发的芽菜生产技术,全程进行绿色种植,主要依靠环境控制、水质净化、器具消毒、种子优选、人工拣选等方式来实现安全生产。  

  今年1月,项目组在上岭村开展了小规模的生产和试销售。根据小规模生产的数据参数,确定了适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既“1+N”的“窑洞芽苗菜”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随后,项目组筹集资金170万元用于建设芽苗菜生产基地,以便带动周边农户协同发展。

  “1+N”的“窑洞芽苗菜”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中,“1”指的是以村集体为组织者,集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催芽工厂,催芽工厂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在催芽工厂中可以实现半自动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从环境控制、水质净化、器具消毒、种子优选、人工拣选等方面实现全流程的品控管理。该阶段的产品为完成催芽的花生种子。“N”,指的是以N个农户的窑洞为生产场所,通过控温控湿,将环境改造成适合花生芽菜生产的环境。将已经完成催芽的花生种子在窑洞中完成生长过程。成熟花生芽菜,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收购,以统一的法人、品牌、包装、渠道进行销售。

  老农民足不出户

  干起了现代农业

  上岭村村民杨典兴是一位66岁的老人,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充满活力。他和他的老伴都不愿意完全依赖儿女们的生活费,但农村生活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米面油、手机、网络、电视、电器、煤气……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开销,如今却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他们寻求力所能及、老有所为的项目时,第一书记潘志国博士和技术员陈志远博士来到杨典兴家调研,发现他家里有40平方米地窖,环境温度非常适宜种植芽苗菜,尤其是花生芽。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杨典兴夫妇开始着手改造地窖。他们购买了种子、芽框、灌溉设备等必要的生产资料,学习芽苗菜种植技术。据测算,从2025年开始,这个小小的地窖每年都能为他们带来1万元的收益。

  潘志国告诉记者,在上岭村的花生芽窑洞芽苗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乡村本土人才的不足。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芽苗菜培育技术难以普及和提高,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通过组织培训班、专家上门指导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种植和培育技术。同时,积极引进第三方合作经营企业,利用第三方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及渠道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孔闲置窑洞可以容纳300筐花生芽,生长周期10天,净赚1000元……”每次算起这笔账,上岭村村民李福邦都很高兴,跟着运城学院的老师们,他足不出户就拥有了一门赚钱的技术。

  随着村民种植花生芽的兴趣越来越高,村里培育花生芽的势头也越来越旺。目前,工作队已利用30余户村民的闲置窑洞或平房发展花生芽产业,为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农民增收。“花生芽菜”生产、加工项目已经成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记者 沈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