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铁牛”唤醒撂荒地

发稿时间:2025-03-27 10:11:00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这确实不一样哦!过去耕地种粮,一把锄头两条腿。脸朝黄土背朝天。今年用上了这个旋耕机,除草和耕地一两个小时就弄完了。”春耕时节,四川巴中凤溪镇柏垭子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负责人杨文东站在红薯种植基地前,看着机器碾压过的土地仿佛被梳子梳过一般平整,不禁感慨。

  从“有地无人种”到农机满地跑,曾经荒废的田地,在巴中市巴州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捐赠的联合收割机、旋耕机进驻后焕发新生。

  困境破题:农机解开撂荒锁链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严重流失的现象在农村更严重。我们的帮扶村全村户籍人口1700多人,实际常年在家的400多人,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很多地荒起没人种。”巴州烟草派驻的第一书记唐军在与村“两委”商讨乡村振兴捐赠项目上提出这个“困境”。

  唐军在“撂荒地治理”专项行动中前前后后利用1个月的时间实地勘察。在入户走访中唐军了解到青壮年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面朝黄土,而部分特困户丧失了劳动力,又无钱雇人耕种。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文件提出,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在中央号召下,在地方政策指导下,2024年,巴州烟草与村“两委”协商好后,向凤溪镇柏垭子村捐赠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旋耕机,让机械铁牛在三个维度重构生产链:一是用于村集体土地,发展集体经济;二是免费给特困户、低保户使用,将荒地复垦;三是向附近村民出租,村上收取租金。

  据村“两委”统计,捐赠的农机投入使用以来,柏垭子村的水稻收割速度大幅提升,节约劳动力80%,每亩农田的收割费用降低56%,共帮助26户村民翻耕土地120余亩。联合收割机、旋耕机自投入使用以来为村集体取得租赁收入约2万元。

  未来图景:铁牛声中的产业跃迁

  村上60岁的低保户唐华翔一家三口人,老婆有慢性病做不了重活,只能料理家务事,家里还有80岁瘫痪在床的老母亲需要人照料。全家的经济收入仅靠低保和其子女在外务工寄点生活费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自联合收割机和旋耕机投入使用后,村上免费帮他将自家的8亩地开垦了出来。

  在自家地种上粮食后,就像点燃了唐华翔一家生活的希望。两口子在聚居点还养起了小鸡、小鸭。不仅是唐华翔,在2025年的春耕季里,柏垭子村的村民看到这农机满地跑的情况,都乐开了花。

  农耕机械助农增收,还能激发乡村振兴动能。2024年以来,凤溪镇柏垭子村整治撂荒地130多亩,实现了经营主体和农户双增收。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柏垭子村坚持“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计划建成米面加工厂、烘干房、冷库房等,加工自己的“土特产”,提升农产品溢价,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

  “让机械不仅耕地,更要‘耕’出产业沃土!”唐军指着规划图坚定地说。站在新翻耕的土地上,柏垭子村正在将机械动能转化为产业势能。(何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