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市长,第一书记来时上的产业强着呢。”来不及和妻子多说一句有关香菇菌棒养棒的话语,邢彦飞就抢着喊了一嗓子。
这一嗓子喊着容易,但也很艰难。容易的,就是一嗓子;艰难的是,他作为庙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保证不是信口开河,糊弄市长。这一嗓子也是对市长5月15日到庙湾村调研集体经济发展时叮嘱的认真回复。
庙湾村是汝州市陵头镇下辖的一个极为普通又不一般的小村。一个村1400多人,是庙湾的普通所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空壳村”、信访“大户”则使庙湾“又不一般”。
这一切,在2020年3月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到了2025年2月,5年的光景,庙湾还是那个庙湾,但庙湾人已经不是原来的庙湾人了。历经河南日报社派驻的两任第一书记徐云峰、夏远望,在报社党委,汝州市党委、市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殚精竭虑、滚石上山,使庙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在两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庙湾村先是抢卖槐花、榆钱等乡村时令“美食”,它们在庙湾人眼里不算啥,因为满山坡都是,但在城里人眼里,它们却是不一般的“吃食”。接着是发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党支部党员认养庙湾村的柿子树,一棵树200元。再接下来,就是上马一系列项目,发展产业:大棚香菇种植、育肥羊场、西瓜酱豆酿制、太空桑、林下走地鸡。
5月15日,徐云峰再次回到村里“探亲访友”时,汝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朝当日上午也在庙湾村调研。在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刘国朝叮嘱周围的同志:养殖业波动比较大,产业发展要保持,不能因为报业集团换其他点帮扶了而滑坡;要在低谷时保证不赔,高峰时能够乘势而上,要创建“五星”支部。
一旁的邢彦飞听得很认真。于是,才有了这句话:“告诉市长,第一书记来时上的产业强着呢。”
这个强,很大程度上源于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邢彦飞为例,种香菇、林下养走地鸡,他都在身体力行地为村民示范。
庙湾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同岐介绍情况时说,农民就看眼前,说建设育肥羊场,人人都来劲,到交钱合股了,他们又都来说:“赚钱了是俺们的,亏了能不能算村里的?”
怎么办,这种窘境,其实在每个村都真实存在,不能责怪任何一个人。在这个关键点上,最需要的就是党员干部先上,尝试风险。这一点,在庙湾村,从第一书记个人投资和动员亲戚朋友投资育肥羊场时,就做到了。到2022年西瓜酱豆酿制落地时,庙湾人的眼界和胸怀已经打开了。如今,承包经营这个项目的邢巧飞、刘伟玲夫妇,已经把西瓜酱豆酿制干成了线下和线上的“明星”项目,今年以来,已经订单式生产10万公斤原酱。
在6月份的一次采访中,庙湾村大棚香菇种植基地里一位正在拔草的女性进入我的镜头。她是王晓娜,今年42岁,丈夫在江苏务工,她在家带着4个孩子承包种植了4座大棚香菇,很能干。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徐云峰今年2月回庙湾村时写的日记《山重水复,总有路》中,引用的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
在庙湾村,除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庙湾人精神层面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的庙湾人,眼睛里有光了,胳膊腿有劲了,走起路来比过去都快了,想干事了。
令人鼓舞的是,庙湾村“两委”对上述5个产业的巩固发展有了新的安排。此外,近段时间,汝州市科技中专党支部书记带领做直播电商的同学进村对接,为“小眼妹生态酱园”直播带货;汝州市妇联主席进村调研“巧媳妇基地”建设,为“小眼妹生态酱园”发展鼓劲加油;知名文化学者、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尚自昌,应邀进村考察庙湾古寨和乡土传说,为庙湾酱豆申遗及乡村游发展做前期准备……
看着庙湾人意气风发的笑脸,就能感觉到:庙湾人奋发干事、不甘于现状的热情,日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