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墨玉8月29日消息(记者丁安 通讯员刘绍斌)8月27日,新疆墨玉县英也尔乡葡萄园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里,连片藤蔓缀满硕果,农户们穿梭其间修剪枝叶、检查果实,忙着进行采收前的最后管护。
今年以来,墨玉县锚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将葡萄产业作为县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在英也尔乡等乡镇率先开展“走出去学技术、引进来拓销路”创新实践,让小小葡萄串从田间走向市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更撑起全县乡村振兴的“大希望”。
英也尔乡葡萄园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里,连片藤蔓缀满硕果 (央广网发 刘绍斌 摄)
“产业要提质,技术是核心支撑。英也尔乡作为我县葡萄产业重点乡镇,今年专门筹措6.7万元资金,分3批组织81名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前往吐鲁番,系统学习葡萄疏花疏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棚架改造等先进技术。”英也尔乡党委书记陈怀玉介绍,农户们带着生产中的难题学经验、找方法,把实用技术学深悟透。学成归来后,英也尔乡农技站在墨玉县林草局的指导下,迅速组建“技术帮扶队”,分片包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帮助农户将技术落地见效。目前,该乡480亩老旧葡萄架已完成改造,葡萄品质和产量实现双提升,为全县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基层根基。
葡萄园村村民阿卜力克木·麦麦提阿卜杜拉真切感受到了技术升级的红利。“以前种葡萄靠‘老经验’,产量和品质不稳定,收入总没底。今年在县里和乡里的技术指导下,葡萄颗粒饱满、甜度达标,光鲜葡萄就卖了15万元,就连以前没人要的葡萄叶也卖了8000元!”他笑着算起增收账:“明年计划再扩种5亩,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产业发展不仅让种植户受益,更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英也尔乡,成立7年的佧力铺达希妇女农牧林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墨玉县“妇女就业+产业发展”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合作社主要做葡萄种植、采摘和初加工,现在固定带动15名妇女就业,年产值突破百万元,这也是我县通过合作社带动小农户融入大产业的生动案例。”合作社负责人阿扎提古丽·马合木提话语间满是自豪。正在整理葡萄枝的社员柔鲜古丽·麦麦提阿卜杜拉接过话茬:“每月能拿2500元工资,离家就几分钟路程,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工作比啥都好!”
农户们穿梭其间修剪枝叶、检查果实,忙着采收前的最后管护 (央广网发 刘绍斌 摄)
“目前英也尔乡葡萄园村葡萄种植面积达3200亩,年产值超1000万元,葡萄不仅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更是墨玉县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驻葡萄园村第一书记康海善介绍,随着全县技术培训常态化开展,村民的种植理念彻底转变——从“跟风种”转向“科学种”,主动扩大种植规模;合作社也从“零散运营”走向“规范发展”,统一技术标准、田间管理和产品质量,让产业发展更符合县域农业现代化要求。
为破解销售难题,打通“产得出、卖得好”的关键环节,墨玉县统筹各乡镇资源,由英也尔乡党委牵头主动对接市场,在墨玉县农业农村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促成新疆文旅投资贸易有限公司及3家吐鲁番专业农产品销售企业,与本地合作社、种植户搭建“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产销对接平台。
“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英也尔乡葡萄亩均收入从2.1万元提升至3万元左右。”陈怀玉说,“预计今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可达2.2万元,这不仅是英也尔乡的增收成果,更是墨玉县推动产业富民的生动体现。”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经营的转型,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运作的升级,从单一鲜果销售到“鲜果+副产品”多元增收的突破,英也尔乡葡萄产业的蝶变,正是墨玉县深耕特色农业、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缩影。如今,墨玉县以英也尔乡为示范,正将葡萄产业的成功经验向更多乡镇延伸,通过“县域统筹规划、乡镇精准落地、农户深度参与”的发展模式,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