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部!”近日,在广西全州县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县红十字会的老师正在手把手指导驻村工作队员进行心肺复苏实操练习。通过“理论+实操”的沉浸式教学,140名驻村工作队员系统掌握了应急救护核心技能,并全部通过考核,获得心肺复苏(CPR+AED)技能证书。这是全州县委组织部联合县红十字会开展的应急救护持证培训,旨在强化驻村工作队员应急处置能力,筑牢乡村安全防线。
聚焦乡村应急短板,精准赋能驻村力量
“村里老年人多,去年有位老人突发心梗,因救援不及时不幸离世。”谈及农村应急现状,蕉江瑶族乡大拱桥村驻村队员曾君深感痛心。作为农业大县,全州部分村落位置偏远、医疗资源薄弱,群众在面对心梗、中风及自然灾害时,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识错失黄金救援时间。
“驻村工作队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更是群众身边的‘第一响应人’。”全州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平说。本次培训精准对接农村实际需求,通过持证培训让队员从“政策宣传员”转型为“安全守护者”,切实打通农村应急救护“最后一公里”。
实景实操强化技能,全员持证上岗
“判断意识呼吸时,要呼喊并观察胸廓起伏,时间不超过10秒;胸外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手臂要垂直于胸部……”培训课堂上,红十字专业师资团队结合农村常见突发场景,用通俗语言讲解心肺复苏(CPR)、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核心内容,同时通过模拟人演示操作细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听得懂、学得会”的实用技能。
针对农村老人、儿童较多的特点,老师重点讲解不同人群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方法,现场演示成人腹部冲击法、婴儿背部拍击法,让学员直观掌握差异操作要点。“以前看别人做急救觉得简单,自己上手才知道按压深度、频率都有讲究。”才湾镇七星村第一书记唐华艳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红十字会老师则逐人纠正动作,直到她掌握规范要领。
实操环节采取“分组教学+一对一指导”模式,140名学员分为14个小组,在模拟人、AED模拟机上反复练习心肺复苏流程、AED电极片粘贴等技能。“按压时手腕要绷直,用上半身力量往下压,这样才不会累且力度够。”红十字会老师的细致指导,让学员们快速突破操作难点。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均获得县红十字会颁发的心肺复苏(CPR+AED)技能证。
推动技能落地,构建长效应急机制
“拿到证书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群众的起点。”全州县委组织部在培训中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员要当好“三员”:一是“示范员”,回村后通过“村民会议+田间地头”的方式,向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演示急救技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应急学习。二是“排查员”,结合日常走访排查老旧房屋、地质灾害点、饮用水源等风险隐患,提前制定防范预案。三是“宣传员”,用方言、顺口溜等群众易懂的方式,普及心梗预防、灾害避险等知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每个村培育3至5名‘急救骨干’,由驻村工作队员牵头组建村级应急小队。”全州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张玲表示,将持续与县委组织部深化合作,把“驻村工作队员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乡村干部能力提升常态化课程,同时为有需求的村落配备AED设备,形成“培训+设备+队伍”的农村应急救护长效机制。
“以后遇到突发情况,我们也能顶得上去!”参训队员信心满满地说。此次培训通过“组织部统筹+红会教学+队员实践”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安全动能。(唐广龙 王慧 伍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