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村子里添了“文艺范儿”

发稿时间:2025-10-16 10:26:00 来源: 农民日报

  在10月15日举办的2025“文艺赋美乡村”论坛上,来自上海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河南息县弯柳树村、浙江杭州余杭区溪口村等地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分享,展现了所在乡村以文艺润乡土、激发内生动力的实践。

  和平村村“两委”委员钱华妹介绍,和平村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吕巷小白龙”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皇母蟠桃”的发源地。多年来,和平村坚持将非遗展演等文化元素融入节庆,探索走“农业+文旅”融合之路。在乡村风貌改造中,曾是闲置农房的“三园里”农房被赋予文艺元素;在“和平里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创新实践中,村“两委”采用“层层退台、户户菜地”设计,保留村民耕种习惯,同时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广场、非遗传习角,推出“住一套、租一套”模式,村民“0元入住”新居后,可将闲置房屋出租给文旅项目经营者,既盘活资产,又能在家门口参与邻里文艺汇演、非遗培训班。

  弯柳树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宋瑞谈道,弯柳树村曾是贫困村,村民闲时打牌吵架、邻里矛盾多,环境差且精神文化匮乏。村里通过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民间文化,让村民“精神面貌变样、乡村风气变好”,弯柳树村今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在开展文艺活动方面,通过“建阵地”,把弯柳树村文化广场、“弯柳树大讲堂”、文化大院充分利用起来,开展读书、绘画、剪纸等活动。鼓励村民组建文艺团队,目前已成立村民歌舞团、锣鼓队、村民义工团等3支队伍,队员100余人。2024年,文艺队伍共开展演出30余场,深受村民欢迎。

  郑芬兰作为溪口村传梭博物馆的创始人,从“在地化”“非遗技艺”“乡村无废材料”三个维度对传梭博物馆进行介绍,清晰地诠释了传梭博物馆远不只是一个收藏与展示的场馆,更是一个乡村的产业孵化平台。从笋壳伴手礼到奥运扇,她通过精准挖掘在地资源,借助非遗与现代设计,成功孵化了一个个能够自我造血的乡村小微产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银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