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乡镇企业崛起——“异军突起”逐新路

发稿时间:2018-12-07 06:42: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③图为春雷造船厂。 资料图

  大事记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的社队企业。在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有的省份提出了“县县发展工业,乡乡举办工厂,社社积极参加”的口号,大力发展“社队工业”。江苏无锡春雷造船厂曾被认为是一家社队企业。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连上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首先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此,乡镇企业结束了初创阶段,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1984年至1988年乡镇企业全面高速发展。1989年至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许多企业苦练内功,调整结构,渡过了难关,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时期。1992至199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国发(1992)19号和国发(1993)10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

  199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1996年我国历史上首部保护和规范乡镇企业行为的法律《乡镇企业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规划和管理从而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三是乡镇企业东西合作进程加快,地区差异拉大的情况有所缓解。

  新世纪以来,乡镇企业内涵外延不断变化,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断提升。到2017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85万亿元,乡镇企业从业人数1.64亿人。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华章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乡镇企业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它继“包产到户”之后进一步解放了乡村生产力,推动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通道;更因为它在整个国民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向的过程中,充当了“马前卒”与探路者的作用。

  40年改革,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在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里,从普通家庭不断宽裕的手头上,透过高速行驶的列车车窗……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组成部分,乡村的巨变有目共睹。作为乡村工业化起点的乡镇企业,不仅是这些成就的直接参与者、贡献者,在经历了时间与市场大潮的历练后,本身也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

  如今站在乡村振兴的新方位上,乡镇企业这一独特的经济组织形态,对于我们谈论中国经济该往何处去、如何跨越“历史的三峡”的思考,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