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涵养城市品位的乡村力量

发稿时间:2019-03-25 10:01: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湖北省武汉市赏花经济成长记

  无论从哪个维度上度量审视现代化进程,城乡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如何处理协调这一基本经济社会关系,大体决定了一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城乡分野,则此长彼消,城市扩张繁荣的背后是乡村的萎缩衰败;城乡融合,则互促共生,城市的“洋”与乡村的“土”各美其美、相得益彰。

  初春的湖北武汉,城里高楼栉比、车水马龙,樱花淡淡飘香,乡间青砖黑瓦、清流潺湲,十里桃花灼灼,城乡关系的和谐图景暖意融融。

  2018年的两张权威评选榜单,为此添加了鲜明注脚:

  ——武汉首次入选“中国十大赏花目的地”,千万赏花游客纷至沓来,“新花城”武汉蜚声国内外,这座千年古城、工业重镇多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有了一个新的城市形象;

  ——在“武汉最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十大赏花名地”评选中,来自黄陂、新洲等新城区的乡村赏花游景点占据7个名额,成为武汉发展赏花经济、涵养城市品位的“主力军”。

  由是观之,我们当有这样的信心,推进城乡融合,乡村焕发生机,便极有可能在乡野田间上激荡出一股“再反哺的力量”,为城市发展、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脉动。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又是一种怎样的探索?记者日前来到武汉走访调查、边行边思,寻找一个通往城乡融合的“春天故事”。

  培育赏花游新业态,打造武汉“新花城”城市名片

  一张城市名片凝结着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精华,要经过时光的沉淀打磨才能铸成。武汉发展赏花经济、打造“新花城”从规划出台到誉满全国,仅用了短短五六年功夫,速度之快、成效之著令人称叹!

  可实际上,武汉这样一座名城重镇,在湖北旅游业中一度处于“中转站”的尴尬位置,游客到武汉“登一下黄鹤楼,看一眼鹦鹉洲”,就转道去了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景区。

  一场高铁与樱花的“邂逅”,意外地扭转了这一局面,武汉喜迎八方来客盈门,不再望着游客背影远去而叹息。

  2009年底,我国第一条高铁——武广客运专线开通,350公里的时速“压缩了时空”,广州到武汉只要3个多小时。2010年春天,在武汉一些旅行社组织下,开始有广州游客乘高铁到武汉大学、东湖公园看樱花,由此拉开了武汉赏花游的序幕。

  原本闺阁深藏的武汉樱花,以烂漫如雪、灿若云霞的缤纷景致,看呆了“老广”,走红了网络。赏樱潮直接催生了武汉全城赏花游,就连黄陂、新洲等新城区的乡村赏花游也崭露头角。2011年,武汉赏花游游客就达到500万人次以上。

  “武大樱花开了,半个武昌瘫了”,武汉赏花游甫一火爆,景点交通拥堵、食宿设施不足等问题便浮现出来。而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品种少、花期短”,游客大多只能在春季观赏樱花、梅花等少数品种,这是制约武汉赏花游产业成长壮大的瓶颈所在。

  “不能让外地游客只挤在东湖、武大看樱花,要想方设法让游客多看看武汉。”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端出“大盘菜”,做活赏花游。把目光转向天地更为广阔的农村,打造乡村赏花游,形成四季花开的旅游路线,让游客多一种体验、市民多一项休闲、农户多一份收入、城市多一张名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12年8月20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把武汉打造成一座“新花城”,将赏花经济发展成集城乡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赏花游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

  “一枝花带动一座城”,武汉的这一判断、决心和期冀,来自于对资源区位的清晰把握、对赏花经济的价值洞察和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强调:

  ——武汉八川聚集、山岳纵横,日照足、气候润、品种多、花期长,冬咏梅花春赏樱、荷开盛夏秋有菊,月月有花、季季可游;武汉居“九省通衢”要冲,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游客往来便利快捷;

  ——武汉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旅游中心城市,发展赏花经济可谓“四两拨千斤”,是城市美化扮靓、城市生态涵养和旅游转型发展有机结合的多赢之举,在提升城市的品位、形象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宜居感。

  ——“重中之重”看湖北,在重视“三农”工作的浓厚氛围中,武汉敏锐地洞察到赏花经济“靓城兴乡”的独特价值,果断地将其上升为赏花经济统筹谋划,从而把赏花游问题的解决转变为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

  方针既定,奋力前行。武汉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城乡融合为导向,逐步走出一条“规划全域化、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的赏花经济成长之路。

  赏花游的“先锋队”在城市,而“主力军”在农村

  当武汉决心做大做强赏花经济之时,举目四望,河南洛阳、江西婺源、湖南长沙等一众赏花胜地早已是“群芳争妍”。而要短期内从这“万花丛中”脱颖而出,对于赏花游起步晚、名气弱、规模小的武汉来说,这无疑是一张极具难度的“考卷”。

  武汉破题着墨之处,在于城乡融合发展赏花游。“擦亮武大樱花游金字招牌把客人吸引来,拉长乡村赏花游产业链把客人留下来。”武汉市副市长龙良文总结道,全市大力推行“规划全域化、全域景观化”,城乡一体化布局了“一核两园六区”,构建起步移景异、四季花开的产业化竞争优势。

  以举办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武汉在中心城区大手笔营建了以园艺博览园为核心,连通张公堤森林公园、东湖赏花园的赏花游集结地,并配套18个鲜花主题公园、11条景观花街及环城观绿赏花带等,形成了“城在花中、花在城中”的城市花海景观生态,“新花城”随之声名鹊起。

  “发展乡村赏花游,是构建‘新花城’四季花开旅游优势的关键。可以说,武汉赏花游的‘先锋队’在城市,而‘主力军’在农村。”2013年赴任起便参与赏花游工作,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谭本忠对此体会颇深。

  那么,乡村赏花游的重要性如何体现和保障?在机构设置上!在武汉市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中,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市赏花游发展规划编制及组织协调工作,保证了政策支持的倾向性和精准性。

  按照“一区一重点品种”,武汉根据新城区各地农业资源特点规划出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即蔡甸区莲花之乡、江夏区花木之乡、黄陂区山花之乡、新洲区桂花之乡、东西湖区桃花之乡、汉南区玉米之乡。

  在具体建设中,武汉注重“景区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能利用自然地貌的不新增用地,多利用荒地、薄地、林地,多种好看又实用的花木,拉长产业链条。

  在蔡甸区消泗乡,冬日无闲田,收完晚稻的农民稍作歇息就会在地里播下油菜籽。待到来年三月,5万亩油菜花盛开,大地茵绿灿黄,春风十里飘香,是武汉赏花游十大名片之一。2018年,消泗油菜花节共接待全国游客55万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亿元以上。

  通过引进新品种、分期播种,消泗油菜花实现了提前“争春”、花期延长。而到四月油菜花期结束后,还可将油菜收割、裹包作青贮饲料,填补冬春饲料不足的空当。“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发展了赏花游,形成了‘稻-油菜-稻’耕作模式,农民收入翻番。”蔡甸区副区长肖建华说。

  城乡“一盘棋”理念,始终贯穿在武汉赏花游建设当中。按季节、花期、品种有机搭配,武汉推出了10条“繁花次第开”的赏花游精品路线,如珍珠项链般将“一核两园六区”城乡景点串在了一起,为乡村导流游客,为游客增加体验。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将农事节庆作为推介乡村赏花游的重要抓手,已推出江黄陂杜鹃花节、夏荷花节、新洲花朝节、蔡甸油菜花节等十大节庆,培育出杜鹃、桃花、桂花、油菜花、荷花、樱花等十大赏花品牌,实现了月月有赏花会节、周周有赏花活动。

  为解决乡村赏花游中行路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武汉出台了《赏花游(休闲农业)建设与奖补标准》等扶持政策,鼓励农家乐、休闲游合作社、旅游特色村等提档升级。

  2018年,武汉以花为媒的乡村休闲游游客达到47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7亿元。这股来自乡野田间的力量,助推武汉“新花城”完成了从一花游到百花游、一景游到全城游、一季游到全年游的蝶变。

  园区集聚发展,赏花游向赏花经济升级

  109省道穿越新洲区仓埠街道路段,有一条50里长的“桂花长廊”,逶迤远去,蔚为壮观,总面积超过两万亩。三秋桂子花开时,漫天花香惹人醉。

  “拉长产业链、培育新业态,仓埠基本完成了由赏花游向赏花经济的产业化升级。”新洲区区长刘润长说,目前有41个苗木花卉种植园集聚发展,产业链从赏花游、农家乐延伸到种苗培育销售、桂花酒茶加工,再拓展到园艺编织、旅游康养等,带动附近农民在园区务工的就有3000人,年增收4000万元以上。

  在武汉乡村赏花游中,如仓埠“桂花长廊”一样做大规模、做强产业的相当常见,可以说是,“连方成片规模大,千亩万亩有名堂。产业链条延伸长,三产融合百业旺。”这大大颠覆了人们对乡村旅游“吃农家饭、赏田野花”的刻板印象。

  “其实,武汉乡村赏花游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也曾遇到‘小散乱’的低水平发展问题。”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舒炎发说,为此,武汉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开展“存量抓升级、增量抓转型”行动,围绕以花为媒的乡村休闲游产业链开发,深度推进三产融合。

  在这一行动中,武汉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主角的协同作用,建立了以大型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带动,美丽乡村为重要载体,集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乡村赏花游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集聚化、集聚园区化”的发展路子。

  2013年-2018年,武汉市级财政累计安排赏花游专项资金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打造出了四季吉祥滨江赏花带、江夏区五里界梁湖赏花大道、蔡甸区索河十里荷花长廊、汉南楚湘农业园等80多个重点项目,乡村赏花游向着集聚化、园区化迈进,面貌为之一新。

  其中,以“花木兰故里”而闻名的黄陂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堪称“集大成者”。18.6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分布着木兰草原、农耕年华、木兰玫瑰花园、木兰花乡等14个A级景区,获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

  想看花,这里有木兰云雾山里万亩杜鹃花、木兰清凉寨10万株野生樱花;想看草原,这里有华中唯一草原风情景区木兰草原、大型古装实景剧《花木兰·云中战歌》;想看森林,这里有幽谷深涧、浪漫山水的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天池。

  黄陂区委书记曾晟介绍,通过打造130公里的旅游交通环线,实现15分钟可到达一个景区、两个小时串联所有景区,4个4A级景区得以合并升级成为5A级景区,构筑起赏花踏青、现代农业、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融合发展的全产业体系,从“门票经济”转变为“产业经济”。

  为让农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黄陂区大力推行“业主+村组+农民+行政组织”的“景区带村”开发模式,开展“三变”入股分红,实施“村景融合、农旅结合、精准扶贫”,建成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休闲山庄168家,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大,助推着武汉赏花游向赏花经济跨越。目前,武汉乡村休闲游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产业规模、接待人次、综合收入、就业带动分别处于第4位、第4位、第4位、第3位。

  连通“三乡工程”,城乡互促共生

  小朱湾,江夏区梁子湖畔的一个小村子,有着“三乡工程”发源地之称。记者寻迹而至,采访了解后发现,这里竟也是武汉乡村赏花游与“三乡工程”的历史交汇地。

  2014年,赏花游的春风吹到了小朱湾,薰衣草园、七彩花海等景点在周边陆续开园。“发展赏花游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契机,原汁原味地保留荆楚特色民居风格也可以丰富赏花游的乡村体验。”江夏区委书记王清华告诉记者。

  经过旧村改造,小朱湾由一个杂乱破败的“空心村”变身为幽静恬淡“明星村”。小桥流水、绿树环绕,蜿蜒的石板小道五六条,青砖黑瓦的农舍十几家,颇有传统村落的田园诗意。

  2016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刚来到这里租下一套350平方米的空闲农房,办起了国学培训的新民书院。这一市民下乡租住空闲农房安居创业、农民增收多条门路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2017年被提炼概括为“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细梳脉络,我们不难发现,赏花游与“三乡工程”具有内在一致性、连续性。赏花游的发展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景色更美了,房屋亮堂了,道路宽敞了,厕所不臭了……这构成了实施“三乡工程”的逻辑前提。事实也是如此,武汉公布的“市民下乡”推荐村庄中,大多数已经纳入美丽村湾建设。

  在赏花游的带动下,武汉市目前建成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洲桂花大道、江夏梁子湖等8个美丽乡村发展片带,打造了黄陂区杜堂村、新洲区孔子河村、蔡甸区九如鲤村等7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湾),另有140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之中。这为“三乡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坚实而广阔的落脚地。

  2017年4月,武汉出台支持“三乡工程”的“黄金20条”“钻石10条”,利用空闲农房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等指导意见,规范农房租赁,并扶持社会力量发展乡村旅游。

  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能人”葛天才,是先行者之一。2015年,返乡创业的葛天才瞄准杜堂村靠近5A级木兰山风景区的优势,建起了面积近4000亩的“木兰花乡”。

  2017年,葛天才抓住“三乡工程”时机,带领杜堂村113户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空闲农房按1600元/平方米价格入股,统一改造保持古朴味道。按照“一房一院一地送旅游”,共推出生活配套、个性独特的共享民居142套,成功签约市民下乡86人,签约共享农房77套,涵盖了电商、民俗、非遗泥塑和文化博物馆等经营内容。

  在葛天才的榜样带动下,大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各类社会人才纷至沓来,乡村成了人才集聚的洼地,人气越来越旺,新业态越做越多。2018年,杜堂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

  在新洲区靠山小镇,“汉字造梦”团队将汉字玩向世界;在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近百名国内外知名网红主播落户花博汇创业;在江夏区梁子湖畔,共享农庄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组织实施“三乡工程”的行政村达到618个,吸引社会资金156.89亿元,建设共享农庄2085户,实现农民增收25.97亿元,其中开展“三乡工程”的贫困村达到94个。“三乡工程”正在成为撬动武汉乡村振兴的一场宏大实践。

  一枝花连通城乡,一枝花催生百业。赏花游俨然已成为武汉市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支柱产业,在涵养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中,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谱写出一曲新时代的城乡融合之歌。

  三月春光,花开嫣然,“新花城”武汉等你来游!(本报记者何红卫 冯克 李纯 乐明凯)

责任编辑:杨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