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种粮青年军打造“北大荒样板”

发稿时间:2023-10-27 09:3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10日,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前进村的1182亩大豆田迎来丰收,较去年每亩增产约52公斤。距此不远的萝北县良种场千亩玉米示范田也同时传来丰收喜讯,亩产提高约250公斤。

  这些耕地今年由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共青农场全程托管,是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千亩示范方。看着大型收割机轰鸣作业,农户李建江不停地向记者感叹,“人家地种得确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黑龙江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021年,北大荒集团团委引领农垦青年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先后成立120支青年助农服务团、155支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为省内外粮食种植户带来“北大荒样板”。

  打造粮食种植“样板田” 

  今年以前,前进村的这1182亩大豆田分属村内68户种植户,平均每户土地17亩,种地还靠着“老三样”:小四轮、小药壶和小镰刀。这种传统种植方式一方面带来了高昂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人工作业在种肥选择、播种深浅、植株距离、药肥喷施等各个环节标准不一,出苗率、成熟期参差不齐。为了划分“领地”,各户土地间还留有沟堑,经测算,仅沟堑区域就占用了大约15亩耕地。

  随着共青农场青年助农服务团进驻前进村,这里的种植户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大跨越。携带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起垄机、精确点播的自动播种机、智能喷雾机、大型航化无人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再加上农场提供的高产品种、密植技术、田间管理,这些“北大荒式”标准化作业被服务团“移植”到地方。

  “以前自家一垧地,收割就需要三五天,还恨不得收1斤丢半斤,现在千亩大豆收割机一天就干完了,一粒不落。”“我们种出来的东西歪七扭八,人家这横平竖直,大农机比我们挖得深压得实,不光好看产量还高。”“农场托管以后我们啥都不用管,一年交点农机作业费,坐在家里就把粮食收了,收入还比以前多。”现场农户对农场服务团交口称赞。

  为国家多打粮、打好粮是北大荒集团成立青年助农服务团的初衷,想要在有限的耕地面积里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北大荒标准”的复制和推广。共青农场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祝远文表示,前进村的大多数农户年纪偏大,纯人工耕作精力体力跟不上,但地又不能扔了不种,而全程托管既能将这些老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又能把碎片化的土地整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2021年,服务团刚提出土地托管时,当地村民并不买账。“有种植户觉得我们是抢大家的地种,也有的认为我们是来挣钱的。”服务团成员冯森回忆,“甭管农户地种得好赖,土地永远是农民的根本。”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农场决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先行承包500亩托管示范田,当年收获所得依旧归农户,赔本赚吆喝。“说到底农户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一年下来地也没丢,粮食收入还比以前高,慢慢也就认可我们了。”冯森说。

  董大爷是第一批主动找到服务团寻求托管合作的农户,他告诉记者:“我种了一辈子粮食,最高产的时候跟农场这一年比还差不少呢。”解放双手后,董大爷在农场水稻田里帮助管理水肥,一年还能增收五六万元。

  有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土地自种,每年“累够呛”才能收入七八千元,还要刨去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现在地不用管,每年粮食收入能有一万五六,再出去打个零工,挣得钱有以前的10倍。

  土地增产、农户增收,两年多来,这样的托管模式逐渐得到了垦区周边乃至省内外粮食种植户的认可。今年,共青农场与江西共青城开展南北共青合作项目,选派3名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连同6台套大型农机奔赴江西,全程托管当地304亩水稻田。目前,位于江西共青城泽泉乡涂山村的水稻即将迎来收获,预测每亩单产可提高上百斤。

  团队成员仇浩然告诉记者,当地水稻种植以往都依靠人工漫撒,没有育秧工厂也没见过大型机械,现在在服务团的帮助下已经实现了大型全自动插秧机作业、无人机植保,“很多村民路过水稻田,都会停下拍照,给我们竖起大拇指,说明年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干”。

  除了江西,北大荒集团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还活跃在安徽小岗、新疆塔城、广东广州、陕西延安等祖国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记者从北大荒集团了解到,今年北大荒集团在省内外全程托管土地面积已达815万余亩。

  以前“凭感觉” 现在讲科学 

  作为种粮“国家队”,北大荒集团不只要自己种好粮,更要带领广大粮食种植户走上标准化种植道路。在绥化分公司,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除了维护日常托管地块,还参与到周边望奎县、木兰县、嘉荫县等地的农技推广培训工作中,与地方87个种植地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玉米绿色种植技术”“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各类培训20余场次,参训地方农户1300余人次。

  想要给这些“老油条”们上课,年轻人们可是煞费苦心。海伦农场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李平介绍,周边农户种地大多靠经验、凭感觉,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管理,“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老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让老百姓直观地感受到标准化种植与传统农业的差异,服务团每逢春耕、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都会组织周边乡镇农户实地参观农场标准化示范田,并开展系列田间课堂,制作PPT、小视频等农技讲解产品,将晦涩的理论知识融入解决农户实际生产遇到的疑难杂症中。

  农户陈大爷一直纳闷,为啥自己家的水稻田里常年臭气熏天,经过培训讲座他才得知,原来水田也需要排水晾田,以免根系腐烂,“我们以前一直认为水田没有水会旱死咧”。

  还有种植户疑惑,“水田秋收后都要‘打浆’,你们为啥不打?”服务团成员耐心解释,“打浆”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孔隙度减小,氧气含量降低,最终影响植株生长。

  在牡丹江分公司八五四农场,青年助农服务团将农场试验总结的数字化管控方式移植到地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被细化为一项项数据标准,农户照着“说明书”就能实现增产增收。

  “以叶龄诊断技术为例,我们可以根据测算叶龄来判断粮食长势以及接下来的药肥、管理重点,而以往农户基本上只能通过经验和节气来判断。”服务团成员黄金宝说,除此之外,播种株距、行距,田间路、渠、梗等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精准规划,向每平方厘米土地要产量。

  当地村民向记者表示,自己种了几十年地,从来都是撒了种子等着收,头一次觉得种地比伺候孩子还麻烦。“不过人家这管理确实好,你看农场几十万亩地全部统一标准,种出来的粮食个个穗大粒满。”

  与散户种植不同,一些承包大片土地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一般都拥有更先进的大型农机具,种植标准也相对较高,但相比农垦系统,还普遍存在农机具更新换代不及时、操纵技术不过关、适地改造不到位等问题。

  今年,北安分公司长水河农场成立了7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其中就包括大型农机具的技能培训。团队成员张海雷介绍,志愿者与北安市二井镇各村结成帮扶对子,对各村农技推广员、农机驾驶员手把手教授耕地耕深、大犁调整、北斗导航以及播种机、起垄机使用技巧。同时为各村大型农机具提供加装大豆根瘤菌喷淋系统、机收减损装置、收割机履带改装等适地改造服务。

  不久前,当地一家拥有价值3000万农机具的专业合作社也向服务队发出邀请,希望在明年春播之前完成全部农机具的改造升级。

  迈向绿色农业 

  数据显示,2022年,北大荒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99%,秸秆还田利用率保持在97.77%,一台大马力农机在收获整地的同时,就可以将秸秆粉碎深翻,既可以保护黑土地,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秸秆的剩余价值。但在农村,秸秆焚烧依旧是大多数农户的唯一选择,秸秆留在地里来年没法播种,自己又没有处理能力,干脆一烧了之。

  在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一支40人组成、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科研团队,监测土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就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团队成员张少波介绍,农户常年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重金属超标,最终影响粮食产量,更影响黑土质量。为此,团队对周边超百万亩耕地进行取样检测,通过化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中、微量元素,为种植户精准定制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同时,团队还向周边农户推广侧深施肥插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理念,并建立了252处黑土地监测点,实时监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数据,发现超标预警,可第一时间发现处理。据张少波统计,依靠一系列减肥措施,周边农户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1%,每年减少肥料使用超2000吨,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在胜利农场,青年助农服务团成员发现,不少农户盲目追求产量,过度密植,不仅产量不增反降,更大幅增加了秸秆处理压力。“我们一方面组织志愿者推广合理密植技术,让大家了解并不是种得越密越好,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推进秸秆粉碎还田。”服务团成员袁忠兴说。

  想要实现秸秆还田,农户需要在收割机上安装一个秸秆抛撒器,这毕竟涉及成本投入,难度可想而知,服务团成员只能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讲清楚其中利害。随着近两年农场助农服务成效的不断显现,种植户对“北大荒标准”也越来越认可。袁忠兴粗略估计,今年农场服务地块的秸秆还田率已经可以达到90%。

  不过在张海雷看来,想要真正在农户心里种下黑土保护的观念绝非朝夕之功,以科学轮作为例,尽管目前农场大力提倡轮作,但农户的选择主要还是看行情,“对我们青年助农服务团来说,还需要在未来的3-5年里持续地将绿色农业的理念推广下去”。

  好消息是,张少波团队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七星农场周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5年前提高了0.12%,这意味着黑土地正在重新焕发活力。“0.12%这个数字虽然不起眼,但放到黑土层上万年积累形成的历史维度中看,这足以称得上是意义深远的一大步。”张少波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