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

发稿时间:2023-12-18 09:37:00 来源: 农民日报

  粮食安全,不仅事关农田里的丰收,更与节粮减损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部门以及粮食生产、储存、服务企业在粮食产后各环节发力,共同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年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908.2亿斤。如何抓好粮食产后服务,确保农民的劳动成果“落袋为安”?怎样将每一粒粮食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为此,记者来到粮食主产区一探究竟。

  科学储粮——
  让粮食颗粒归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重重考验,丰收来之不易。

  粮食要种得好、收得好,也要储得好、管得好。在国家一揽子政策支持下,各地引导鼓励农户搭建起“科学储粮仓”,解决小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过去农民习惯冬季把新收获的玉米堆在院子里和地里晾晒,俗称“地趴粮”。这种粗放的储粮方式不仅导致粮食易被鼠咬虫蛀鸟食,如遭遇雨雪异常天气,还极易发热霉变,导致损粮坏粮。

  如何让“地趴粮”都“站”起来?各地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庭院立体储粮。

  在吉林产粮大县前郭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搭建了储粮“楼子”。近年来,吉林省指导农户通过建设储粮仓、上栈子、做网囤、码趟子和利用闲置场所建设集中储粮点等方式,实现安全储粮。据统计,吉林省农户玉米立体储粮率达到90%以上,“地趴粮”减少近1300万吨。

  夏粮、秋粮收购期间,为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全国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运输、烘干、清理等服务。

  走进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岩峰粮庄,一座高30米的粮食烘干塔正在高速运转。“烘干塔满负荷运转,一天可以烘干粮食500吨。”下河乡岩峰粮庄负责人王连峰介绍,烘干完的小麦水分可以控制在12.5%以内,通过空中输送带运输,直接可以入仓储存。

  粮食收到囤里才踏实。“小农户种的粮食相对好晾晒,大户的粮食还得靠烘干塔、粮仓。”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西屯村种粮大户赵明宝介绍,如今,收粮都实现了自动化,地头收了马上就能装车运走、烘干、卖掉。

  节粮减损等于粮食增产。“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同时,优化产后服务,在全国建成了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等服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已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绿色仓储——
  让粮食住上“好房子”

  粮食丰收了,还得储存好。

  2021年以来,我国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用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粮库,推进低温、气调等仓储新技术系统集成,促进提质降耗、节粮减损;一大批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参与新建高标准粮仓、推进老旧仓房维修和改造升级,实现“优粮优储”。

  走进滨州粮食和物资储备集团有限公司库区,单仓仓容3600吨的高大平房仓映入眼帘,库区内轨道式自动扦样机、一站式服务大厅、智能出入库一卡通系统依次可见,为售粮农户“保驾护航”。

  仓温12℃、仓湿45.7%、水分12%……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粮仓内,却处处是智慧设置。“粮堆下分布着传感器矩阵,其中,光是温度传感器就有240个,这些传感器就像一个个哨兵,与其他传感器一起,24小时全天候监测并自动分析粮情。”滨粮集团57号仓保管员吕志刚介绍,粮仓内冬季利用天然低温蓄冷,夏季开启内环流控温,在节能的同时还能避免粮食“冷芯热皮”。

  智慧粮仓的建设,相当于给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粮仓内还设有内环流控温、多参数粮情测控和储粮害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应用,能够通过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粮食损耗。”滨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库区根据粮堆生态的温湿热、生物变化规律,应用多传感器技术,引入算法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粮情系统,实现精密感知和应对粮情变化,自动高效处理异常粮情。

  无独有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中储粮集团正在加大改造力度,全国400家直属粮库今年将完成“智慧粮仓”的全面升级,粮食数据“上云”和储备信息“云仓”建设成为下一步绿色储粮的最新方向。

  “当前,我国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周冠华介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8亿吨,气调储粮仓容超4600万吨,控温、气调、内环流、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吃干榨净——
  让粮食物尽其用

  一粒小麦,从田间地头走上餐桌,可以创造多少可能?

  在滨州中裕粮食现代产业园的黄河三角洲小麦产业馆内,记者找到了答案:面包用粉、蛋糕用粉、水饺用粉等专用面粉,谷朊粉、小麦膳食纤维、糖醇、酒精等深加工产品……一粒小麦可以延伸出的10大类600多种产品,让每一粒粮食物尽其用,物尽其值。

  吃干榨净才能物尽其用。“我们通过对每一粒小麦的全价值利用,小麦利用率做到了100%,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获得增值20.5亿元。”中裕食品相关负责人介绍,像小麦麸皮,也就是小麦外面的一层壳,现在在科研团队的加持下,可以加工成小麦膳食纤维粉,价格也能够从原来的每吨2000元增长到每吨2万元。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需经过加工过程。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而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会造成数量损失,营养流失的隐性损失也会加大。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了一批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粮油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米糠约占糙米质量的10%,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但不同皮层不同糠层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灰粉活性物质含量也不同。近年来,国家鼓励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潜力,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

  “依托中裕小麦全产业链,实现了全链条节粮减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明介绍,我们研发的全谷物分层剥皮适度加工与麸糠精准利用集成技术,能够在不同碾皮程度的糙米中找到营养和口感的平衡点,并把米糠进一步加工后应用在馒头、面条、面包等主食、方便食品和烘焙食品中。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侯雅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