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新高地
发稿时间:2025-04-23 10:55: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仲春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一片生机盎然。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共青团农场以种养结合、智慧农田、水肥一体化节水增效等有效措施,为生态友好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种养结合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共青团农场利用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奖补资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疆新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
自2024年3月起,该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塔里木大学达成为期3年的合作项目,设立华中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塔里木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目前,基地正实施梭鲈、河鲈、大口黑鲈鱼等食肉冷水鱼的人工繁育与食用鱼饲料驯化项目。
“这3种鱼本是肉食性鱼类,我们的目的是对其进行饲料喂养驯化,在鱼苗开口期投喂含蛋白粉、鱼骨粉等颗粒饲料对其进行驯化,并在其生长期间适时改变饲料颗粒大小、标号。目前,经过人工驯化已经达到可以使用饲料喂养状态,食用鱼饲料驯化技术也已成熟。”公司副总经理刘文江说。当下基地已拥有23个养殖罐体,7个孵化周转池。2024年鱼苗出货量约300万尾,成鱼175吨。
农作物丰产离不开化肥的使用,其中又以氮、磷、钾肥为主。适量使用化肥确实能起到增产效果,但由于其元素含量单一,长期积累又会让土壤肥力降低,造成环境污染,并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这样一来,就要对土壤进行养护以恢复肥力。
养鱼尾水中含有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对于农作物来说营养丰富。为科学利用养殖尾水,新途公司向尾水中添加臭氧、次氯酸钙、生石灰等水质改良剂,有效氧化水产养殖尾水中积累的氨氮、亚硝酸盐,降低有机碳含量,净化水质,优化水产养殖环境,并将处理后拥有肥力的尾水引入农户大棚中用于灌溉,以此达成“鱼菜共生,种养结合”的双赢合作模式。
目前,共青团农场共有冷暖大棚124座。番茄种植户张太和的黄瓜大棚去年用的就是处理后的尾水,效果达到他的预期。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今年他开始种植口感型番茄,并准备在番茄棚里引用处理尾水进行灌溉作业。
“普通的菜用番茄市场价每公斤2元,口感型番茄每公斤可卖15元。我改用净化后的尾水,不但可以极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保证蔬菜品质,同时,更符合市场当下健康饮食习惯,我这两台机器都是为灌溉引水买的。”张太和说。
数字技术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了让高标准农田释放出更大效益,共青团农场委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数字农业相关升级改造。先行高标准试验田设在北区6个地块,面积共计827亩。地块中试种了“金垦1775”“金垦1565”两种早熟棉花。2024年4月试种后,亩均达507公斤的高产。
中国移动项目经理张培说:“以前农户对于棉田的施肥和浇水的时间多取决于自身经验。而现在使用田间物联网感知系统,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精准把控作物施肥量,根据农作物根系含水量,做到按需补水。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棉田增产目标。”
引入农田数字化精确管理,既可以弥补靠经验种田农户对于农业知识的缺乏,同时又满足了农户对于农田管理直观化、便捷化、精准化的数字需求。在减轻农户对于农田管理负担的同时,又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水节肥、增产省人工的目标。
田间物联网感知系统功能当下已非常完备。土壤墒情监测站针对土壤水分含量及温度状态的监测,为科学抗旱救灾提供决策支持。例如,虫情观测站通过光诱方式,实现害虫捕捉、处理自动化。青苗观察站每日定期定点抓拍棉苗,使农户可进行直观同期比对,实时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同期气象预测观察站,可以实时监测记录气温、气压、湿度、降水等要素并进行同期比对。智能孢子捕捉分析,则通过单向逆流技术,将空气吸入工作箱,对其中的真菌孢子进行分析,预测农作物病害程度。
匀水匀肥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
自取消农作物大水漫灌浇灌方式以来,共青团农场采用了铺设地埋管代替水渠,根据土壤质地确定滴水量滴出苗水的节水灌溉方式,以及“干播湿出”的播种方法进行节水。
“我有150亩地,通过小泵站的小块地供水,每亩平均滴灌用水354方,棉花亩产507公斤。比早先省了很多水,也省了很多水电钱,在播种后立即进行滴灌比以前的大水漫灌出苗率还要高。干播湿出至少节省一次泡地水的水量。”农场职工袁家强说。
此前适墒播种、大水漫灌容易使大型拖拉机因土地泥泞陷入泥地影响作业,进而造成土地墒情不均匀,影响播种和产量。而第六师建有全国最大的单体泵站,一个大型泵站可以满足3.7万至4.6万亩地的用水需求,一个小泵站可以满足700至900亩地的用水需求。灌溉用水从泵站沉砂池流出后会全部进入管道,有效防止漫灌带来的土地松软泥泞、农业用水蒸发和渗漏。
中国移动智慧农业专项组专家孙彬说:“我看到试验田的第一感觉就是长势均匀,说明我们滴灌的匀水效果非常好。去年使用该系统的目标就是匀水匀肥,它可以完整记录作物根系土壤墒情和施肥的次数与数量,并在作物缺水和施肥不足时,及时将短信发送至农户手机进行提醒。”
为减少农户因操作不当堵塞毛管,就必需使水质达到100目的净度。共青团农场对应建设了多级沉砂蓄水池,并使用小口径毛管供水,大力推动每小时1.38升流量的毛管代替每小时2.0升毛管的普及应用。出地桩间距由原来的60米提升到105米,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在田间物联网感知系统的加持下,根据土壤下0.3米墒情及农作物根系的湿度精确按需供水,进一步避免水资源浪费。
为保证在毛管前端和终端压差一致,通过将每小时1.38升的毛管长度控制在100米以内,同时加大沉砂池出水主管、支管道口径,解决了毛管内部水压水量不均匀问题。
以往农户施肥都是使用固体肥,通过压差式施肥罐进行作业。当肥料颗粒通过压力差在没有搅拌的情况下进入管道中时,无法短时间在水中化开,以至于相当一部分肥料颗粒沉积于管道下方。因此,原有的直接加入肥料固形物的形式变为了先化后加,通过将肥料入水化开后按需加入,极大减少了固体肥料堵塞毛管,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在两项改善措施实施下,共青团农场的棉花地真正实现了匀肥的效果。
农产品效益提高关键在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好地出好产,好水出好田。共青团农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逐步稳定推进农场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引领打造智慧农业新高地,助力乡村振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侯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