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威县利派尔梨园内正在进行机械打药。受访者供图
“在这儿干活不累,一个月能多挣2000多块钱,家里的事儿一点儿也不耽误!”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赵里村箱包加工厂内,脱贫户贺兵双手飞快地在缝纫机上操作,言语间洋溢着喜悦。如今,他再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干点农活,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样的转变在威县并非个例。作为一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0%的传统农业县,威县近年来聚焦生态治理、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强化农业科技、推动产业融合等方式,培育出“威县梨”、微生物菌剂等一批支柱产业。截至2024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67元,是10年前的5.56倍,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植绿生“金”树品牌
威县地处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域内多河荒地,土壤贫瘠、漏水漏肥,尤其是106国道以西的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遍布7个乡镇、104个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转变始于2013年。年近七旬的河北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曲宪忠放弃了省城退休生活,带领县里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调研本地水土条件,最终得出结论:威县的沙质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梨树。
曲宪忠扎根威县,担任起梨产业首席专家,还跑遍了国内外梨果主产区。在他和团队的推动下,经多方论证调研后,威县县委、县政府将西沙河流域治理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沿西沙河两岸49公里规划建设10万亩绿色AA级梨产业带,主推秋月梨、新梨7号、雪青梨和红香酥4个品种。
“早上五点半、中午带着饭、晚上连轴转”是当地群众对曲宪忠工作状态的生动描述。一年300多天他都奋战在威县,从建园规划到采摘销售,事事亲力亲为。2023年1月,曲宪忠因病逝世,群众自发悼念这位被称为“梨财神”的专家。他倾注心血的10万亩沙荒地,如今已变成亩均收益超万元的高标准梨园。
在威县利派尔梨园,60岁的管理员张华峰穿梭于梨树之间,指着挂满枝头的果实介绍:“现在最抢手的是新梨7号和雪青,成熟早、价格也高。”工人们动作熟练地采摘、搬运,工棚内称重、打包、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威县首批绿色A级梨园,利派尔严格执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株行距、统一南北行、统一挖沟施肥、统一嫁接、统一覆膜套管、统一流水作业。品质的坚守赢得了市场认可,梨园出产的“鹤威”梨果成功对接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的大型商超,通过线上线下协同销售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2024年,该园梨果总产量达150万公斤,亩均产值1.5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高标准梨园230个,梨果产量15万吨,年产值17.5亿元。“威县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威县也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百校助“威”兴产业
在威县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款添加哈茨木霉菌的新型生物有机肥刚刚推向市场——这款新产品是校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3年前,在政府牵线下,企业创始人王淑平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团队达成合作,引入其历时8年探索出的“哈茨木霉菌产业化技术”。王淑平感慨:“帮扶资金帮我们解决了融资难题,项目才得以落地、创造效益。”2025年4月,威县木霉生产基地试生产,预计年产微生物菌剂18万吨,企业年利润可达5600万元。
近年来,威县以教育部定点帮扶为契机,大力实施“百校入威”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1家企业与33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签订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
昌果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南开大学合作,历时3年成功研发血液灌流器产品,已通过临床测试,量产后可广泛应用于尿毒症、急性中毒等疾病的治疗。公司董事长毛江表示:“政府帮助对接高校资源,甚至从教育部请来专家一对一指导,我们在这投资很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是科技兴农的体现。位于赵村镇的河北艾禾农业高标准农田基地,通过田块平整、智能灌溉、虫情监测、北斗导航等系统,实现大田农业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工作人员闫晓哲介绍:“夏粮每亩产量从900多斤提高到1100多斤。”
此外,威县还依托教育部资源,持续推进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96所高校院所合作,建成院士合作重点站2个,科技支出占比及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等四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尤其是木霉真菌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多元联动促融合
在威县固献镇的金鸡产业生态园,现代化鸡舍实现了环控、喂料、饮水、清粪、温控自动管理。这里是“金鸡产业扶贫模式”全国首个试点,带动4个乡镇48个村、2117户、4424人稳定脱贫。
刘银国是固献镇杏园村村民,过去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三口生计。“入股后连续6年有分红,在这上班每月还能挣2500元,公司管饭。”作为蛋鸡二区的拣蛋工,他现在负责分拣和搬运鸡蛋。目前,园区养殖240万羽鸡,每年产蛋5.5亿枚,总产值6.2亿元。无抗生素鲜蛋还成功入围河北省小学生营养餐工程,日供鸡蛋10万枚。
威县的产业振兴不只“金鸡”。赵里村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工作队帮扶下,发展起木材加工和箱包制造两个产业。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完善环保手续,搭建抑尘设施,并赴山东聊城开拓木材购销市场,助力村办企业轻装上阵。而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与当地农业企业、农户紧密合作,定期采样研发新肥料,并通过“集体整合土地、企业规模经营、农户入股分红”模式,带动周边22个村1053人脱贫,人均年增收1.3万元。
如今,威县正高起点规划“三带三园”现代农业格局,梨果、葡萄、饲草种植均达10万亩,高效蔬菜5万亩,新增“万元钱”产业3.2万亩。建成亚洲最大的君乐宝万头牧场群和德青源金鸡产业园,使得威县成为河北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的县域。
同时,县里通过“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发展威梨、葡萄、蔬菜、畜牧等富民产业,组建8个产业协会,创新建立“金鸡”“金牛”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对脱贫村户全覆盖。
为进一步筑牢防返贫保障网,威县财政部门还出资设立防贫险和商业补充险。董庄村村民戚风婷因旧伤住院花费10余万元,医保报销后自付5万多元,正愁眉不展时,防贫险赔付1.5万元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威县的实践表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多元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路径,依托生态修复、产学研协同与多元机制联动,这里正在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