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三农前沿 >> 正文

科技“滴灌”出沃土良田

发稿时间:2025-10-11 10:13:00 来源: 农民日报

  随着螺旋桨高速旋转,一架搭载AI视觉模型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开始对近万亩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等进行智能识别和态势预估,并为开展灌溉、除虫等农事作业提供参考数据。如今,借助智慧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农业生产已然迈向数字化。

  该园区位于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集中连片耕地面积达1.2万亩,不仅是蒙西地区的重要粮仓,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升级和农村价值释放的重要“试验田”。如今,这块“试验田”已经具备AI决策、机器人、垂直农业、区块链等现代科技要素,而且作为前沿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登上园区观景台,一望无际的玉米、萝卜等农作物呈现出丰收的景象。观景台上的大屏幕实时更新着气象预警、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等海量数据,为农事决策提供精准参考依据。

  “无人值守巡航机场系统可以定期调度无人机,完成万亩农田的巡检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6层土壤墒情监测仪与多光谱相机组成的感知网络,如同农田的‘神经末梢’,让每一寸土地的健康状况都可实时监测。在这里,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经过科学计量,每一株作物都拥有专属‘数字档案’。”园区负责人、内蒙古绿袖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告诉记者。

  过去麻黄套村曾因生态脆弱与经济滞后被称为“麻烦套村”。2024年,产业园将麻黄套村1万亩分散耕地整合重塑,其中8800亩变身玉米高水效种植核心区,459亩成为前沿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构建起“生产+科研”双轮驱动格局。针对当地水资源稀缺的状况,园区推广“小流量滴灌+精准施肥”技术,全生育期滴水14~18次,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节水35%,减肥18%。同时搭配液体肥,采用少量多次追肥方式,让玉米在沙壤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实现亩产2200斤以上,较传统种植方式亩增产200斤,昔日贫瘠的土地如今成为“吨粮田”的典范。

  马宝玉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从事玉米种植多年,去年在园区的带动引领下,玉米亩产达到了2600多斤。“去年移动微服站给我家玉米检测后,发现是氮肥过量,及时做了补救才有后来好的产量。今年我按照园区给的‘营养套餐’对症下药,采取小流域滴灌、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目前测算亩均单产还能比去年再增加几十斤。”马宝玉激动地说。

  据介绍,产业园建设以来,该旗引入数字农牧业移动微服站,将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起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创新采用“车+数字工具箱+无人机”的组合模式,为种植户提供耕、种、防、收“一站式”服务;研发应用“理化检测箱”,实现土壤30项指标田间快速检测,形成农田数字档案,快速生成个性化种植方案。

  “园区结合AI模型与专家知识,精准指导节水、省肥、提质增产。同时,微服站以车载形式流动服务,大幅降低对固定物联网设备依赖,成本仅为传统系统的1%,服务半径扩大20倍以上,真正实现‘保姆式’‘点菜式’智能农技服务进村入田。截至目前,移动微服站已为60户农牧民和3万亩农田提供精准便利服务,这项农技社会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农牧户欢迎。”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局长许广亮说。

  另外,产业园依托麻黄套村组织成立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惠丰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玉米、瓜果蔬菜统一生产、购销、农机作业全程服务、品牌运营“四位一体”综合体系。“从耕、种到防、收,农机装备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单日作业效率达千亩级,较人工提升50%以上。”刘洋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麻黄套村的白萝卜产业发展同样亮点频出。村里投资300万元建成15亩标准化晾晒场,带动20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万亩白萝卜种植基地,实现了“土地变股权、村民变工人”的转变,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2025年,园区还聚焦优质饲料玉米培育,开展6个“高蛋白、节水抗旱”新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筛选出最适配鄂托克前旗气候、土壤条件的“黄金种源”,为万亩农田储备良种,让“鄂前旗种”成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等方面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产业园建设与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许广亮信心满满地说,“构建起的农业全产业链数据库,为政策制定、技术迭代提供科学依据,让‘农业大脑’实现对园区生产、管理、经营的全方位智能管控。而园区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项模式创新,都为鄂托克前旗传统农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动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