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诗瑀制图
眼下正是冬种关键期,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天竺村连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里,集成苗情监测、虫情测报、气象观测等功能的综合监测站,正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在田间。“土壤里的传感器就像‘听诊器’,实时捕捉墒情、肥力等数据,手机轻点就能查看物联网传回的精准信息和高清影像。从前种地靠经验摸索,现在跟着数据分析走,心里更有底了!”天竺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粮食生产逐步迈向精耕“智”作、设施农业初步实现“数字种养”、农业全产业链加速“数转智改”、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从实验室里的概念雏形到田垄间的广泛应用,从零星“盆景”蔚然成“风景”,智慧农业正在乡村大地上展现出蓬勃生机。
这场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智慧农业作出系列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方向。农业农村部牵头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政策文件,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政策支撑体系,推动重点任务落地、重大工程见效,为智慧农业发展筑牢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是智慧农业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国家着力搭建创新平台,目前已布局建设34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和分中心、30个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相关重点实验室,构筑起智慧农业的“创新大脑”。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田间自动驾驶与作物信息采集平台、奶牛精准饲喂设备、水下巡检机器人等装备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让农业生产的“智慧含量”持续攀升。
如今,智慧农业的深度应用正重塑农业生产范式,助力提质增效。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智慧稻作技术依托“一地一码”数字农田底座,实现化肥农药精准调控,肥料用量减少约15%,每亩预计增产50斤;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伏羲农场里,纯电驱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智牛”续航6小时可耕地30至40亩,作业精度达±2.5厘米,配套的伽马能谱测土机器人一天能为千亩土地“体检”,快速检测8项土壤指标,实现“缺啥补啥”,助力每亩省肥10%、增产5%;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丰源渌鑫AI智慧农业示范园的番茄棚内,AI智能温室管理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和视觉摄像头,实时收集环境与作物生长数据,自动调节遮阳、通风、灌溉与施肥,日常运营仅需1人保障基础供给,较传统种植节水40%、节省农药60%以上,有效破解土壤连作障碍,产出的西红柿规格统一、口感上乘,深受高端市场青睐。
智慧化“新农具”得以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离不开精准的示范推广与有力的政策扶持。我国分区域、分品种建设116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窗口”。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动技术装备加速走进田间地头。据统计,全国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已超30万架,年作业面积超过4.6亿亩;累计推介30余项智慧农业主推技术,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红利。
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更是智慧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着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兴农人”,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强国建设生力军。2025年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启动后,未来3年将培训1500余名规模化主体负责人,助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智慧农(牧、渔)场,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从“人扛牛拉”到“机种机收”,再到“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科技的力量已渗透至农业耕、种、管、收全生命周期。农业正逐步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开始依靠大数据、大模型与协同管理,孕育出更加高产、高效、高韧性的“丰收引擎”。“十五五”新篇待启,一幅更具智慧、更富活力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展开。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诗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