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上海农场境内的光明渔业有限公司集中连片万亩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区。受访者供图
点击进入海南农垦科技集团的土地资源运营管理平台,每个地块的面积、权属、种植作物、合同信息等一目了然。平台整合GIS、人工智能、遥感及无人机等技术,构建了覆盖土地“权属—现状—规划—开发利用—事后监管”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高精度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机制,形成能看、能找、能用、能管的闭环管理。
查看产品追溯信息,一般要扫描黑白相间的二维码。现在采用全新的编码技术,追溯码与人像、文字、商标等图案结合,生成形态各异的彩色编码,轻轻一扫,就能看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使用“三维码”,不仅安全性高,农垦的优质产品也更加“高大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农业农村部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为智慧农业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目前,智慧农业领域有哪些前沿技术、实用技术?作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农垦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有哪些实践?近日,2025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与会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何把握人工智能重大机遇?
芒果果园中使用AI病虫害识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农用无人机播种、施肥、植保、投饵,显著提升作业效率;无人机采收吊运破解偏远地区农产品出山与物资下乡困难;自主研发“智慧农艺+智能农机”技术体系,实现水稻全程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运用区块链技术,关联韭菜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各环节数据,增加了追溯可信度;采用“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工作;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是产业发展“风向标”,市场运行“晴雨表”……
“随着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农业进入到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协调高效的新阶段。”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智慧农业建设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亟需突破、应用成本总体偏高、设施基础还有短板、制度标准还不健全等问题。下一步,要以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加大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遥感监测处负责人介绍农业产业“一张图”的内涵:“为农村每块地建立动态数字档案,以地为纽带,把相关资源、主体、产品等数据关联起来,实现相关业务、场景的融合,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精准实施补贴等支持保护政策、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一张图”有哪些应用场景?该负责人列举,既可提取具体一块耕地的地块信息,又可制作全国耕地分布图;备耕时,基于光谱和纹理特征支撑整地进度监测;利用土壤墒情监测支撑秋收秋种、播种晚播决策;监测作物长势形成专题图层,便于无人机开展变量喷洒;通过遥感获取作物成熟度以预测最佳收获期,预测产量来支撑宏观决策;采用遥感监测摸清种植作物种类和结构分布,大大提升粮油作物补贴的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今年以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牵头整合北大荒、海南农垦、首农集团等垦区信息化资源,对农垦国有土地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主动融入国家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建设。目前,中国农垦用地“一张图”汇集了农垦资源资产、生产经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实现一张图观全局、知底数、明定位,并集成土地资源管理、智慧农业生产、金融科技服务三方面功能。
“物联网、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农业,催生了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全新的服务模式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网络金融部高级专家李一旗表示,下一步,工行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深化与农垦系统数据合作——探索基于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产销大数据的农垦专属信贷模型;围绕智慧种植、智能养殖、智慧加工、数字化供应链等核心场景,提供嵌入式、全链条的“金融+科技”服务,助力农垦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手机银行、开放银行对农垦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基于农业物联网设备的动产融资、基于订单和仓单的供应链金融、基于大数据风控的普惠信贷等产品,有效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技术如何赋能农业转型升级?
年会上,相关政府、企业负责人畅谈各自在智慧农业领域的探索。北京爱科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种植大模型服务种植决策。在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果园等场景,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水肥一体化解决方案。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数字技术+农机农艺融合”,围绕整地、浇水等8个模块推动单产提升。福建省福鼎市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构建了更加立体的“一张图”,有全市36万亩茶园,以及茶农、茶企、茶青经纪人等信息,实现扫码交易、线上支付流程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开展数智建设,将AI智能监控系统、数字气象智慧服务系统纳入平台。
随着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呈现崭新面貌。
与年会同期召开的2025智慧农业博览会上,京兆三维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广西国控资本运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国控”)下属明阳农场签订《合作协议书》,约定共同推进辣椒和木瓜酱菜等产品“两标两码一认证”的落地实施。
“两标两码一认证”,即农业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标识及集团、企业的标识标志,服务于认证辅助与市场监管的星空码和直接面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的三维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GAP等权威认证。“这是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提出的农产品优质优价解决方案。以数字农业为载体,积极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两个‘三品一标’,整合权威产品认证、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三维码防伪技术,为农垦优质农产品建立起可靠、可信的市场区分度。”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启动ERP系统一期建设项目,标志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开始。
“通过坚持摸索实践和观摩交流,我们确定了以动态规划、数据集成、连接协同、价值发掘为主线的企业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原则。”广垦畜牧集团科技创新中心总监王众说,集团持续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围绕育种、营养、生物防控、中转销售等养殖关键环节,验证和推广智慧养殖技术,实现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面向打造精品畜牧企业的需求,不断完善ERP(企业资源计划)功能集和分析平台,实现全链条数据透明化,协同办公业财系统。通过在养殖基地生产过程和集团总部运营流程两端同时发力,稳步推进数字化赋能企业的进程。
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有限公司运营服务中心副总经理沈逸表示,为推进水产养殖的精细化管理与效率提升,公司正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实现“成本清、库存清、职责清”,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投入产出比,优化管理模式。
在池塘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方面,沈逸分享了多项实践经验。物联网硬件应避免流于形式的“一键启动”,而应发挥实际效能。例如,摄像头不仅可用于安防监控,还可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和鱼类进食情况,实现“一头多用”的设备部署条件。同时,物联网系统需实现双重网络支撑,确保运行稳定。在环控方面,上海农场推行能源分离模式,确保在停电情况下仍可监测水质环境,网络设备断开、水体情况失察时增氧设备也可正常运行。
沈逸还提到,实现产业与财务系统的双向融合绑定,是提升数据准确性的关键。随着数据的持续积累,日常养殖过程正逐渐具备“实验化”条件,为后续构建AI大模型打下基础,进一步推动放养模型、养殖策略、治疗方案及外部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化管理。
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升级,也深刻改变着企业的工作流程。一线鱼塘管理人员是否养成“业务发生即数据产生”的工作习惯?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中后台部门是否能够熟练从系统中直接获取数据?企业管理者是否已适应基于系统生成内容进行决策?沈逸认为,只有各层级人员都适应了数字化作业方式,企业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