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新时代广东高校校园文化与岭南特色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

发稿时间:2024-05-22 16: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薪火相传,形成了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文化特征,对于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新时代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继承岭南特色文化优秀传统,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与引导,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拓宽岭南特色文化育人平台。扩大宣传平台,合理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开设活动专栏,及时宣传学校岭南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此外,加强与各媒体等之间的联系,实时报道学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提升影响力。拓宽岭南特色文化教育基地,与岭南特色文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岭南特色文化传承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地开展岭南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岭南特色文化的了解。二是依托文化研究基地、文化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深挖岭南特色文化活动内涵。通过课程资源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岭南特色文化,增强对岭南特色文化的信心,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岭南特色文化社团建设。加大对岭南特色文化社团的经费投入,支持各类特色社团的开展,例如粤语社团、醒狮社团、粤剧社团、龙舟社团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岭南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广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亲身感受岭南特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增强学生对岭南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鼓励社团积极申报校内外相关项目,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学生在其中深化对岭南特色文化的理解。四是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社团指导老师,通过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提高社团成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团骨干,为开展岭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加大对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培育岭南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围绕高校所在地的岭南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其精髓,开展思想导航工程、文艺引航工程、创作启航工程、阵地护航工程,例如积极开展岭南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剧本征集、知识竞赛、诗词创作、文学作品创作、话剧专场、礼仪风采展示、书法、剪纸、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岭南特色文化的熏陶,使岭南特色文化深度融入到校园文化育人中。二是将岭南特色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举办岭南特色文化论坛,邀请国内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的专家、学者以及岭南非遗传承人等到高校讲学授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不断丰富岭南特色文化教育内涵。举办以岭南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科技学术节和文体艺术节,传播岭南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对岭南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为依托,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岭南特色文化项目,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突显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特色与优势。 

  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一是重视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高校建立和完善对专门讲授岭南特色文化课程的教师的培训制度,加深其对岭南特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打造一支精通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深谙岭南特色文化的教师队伍,以确保教学质量。让教师可以在整合高校所在地的岭南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各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承岭南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对岭南特色文化的探索兴趣。二是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专题式、研讨式、体验性、沉浸式等教学,突破单纯理论灌注的教学模式,在维护优秀岭南特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亲身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岭南特色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将岭南特色文化渗入到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岭南特色文化有关的活动竞赛,提高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教学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加强岭南特色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发展规划,将岭南特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各方面的建设中去,明确建设目标、任务与措施,确保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此外,建立健全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校园活动管理规定、社团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等,确保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根据各高校、部门以及学生组织的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建设好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校内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岭南特色文化实践活动育人工作的良好格局。二是制定相关的反馈与考核机制。发挥反馈与考核机制的引导和评价功能,将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成果纳入各部门、各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充分调动各部门、各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定期对岭南特色文化课程、活动、竞赛等内容的质量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估与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优化反馈与考核机制,保障岭南特色文化育人的成效,助力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规范化建设。 

  加强建设岭南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发挥育人价值。一是增加课程数量和种类。高校依托办学传统、文化特点与发展优势等,深入挖掘岭南特色文化中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等,运用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如粤菜、粤剧、广东音乐、广东骑楼、黄埔军校旧址、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和六祖慧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扩大岭南特色文化课程数量和规模,增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其成为独立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与认识岭南特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注重现代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引入,使岭南特色文化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性。二是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高校在规划岭南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灵需要、发展需求、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培养等,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开设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岭南特色文化课程,优化岭南特色文化课程设置,更新岭南特色文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加深对岭南特色文化的学习与领会,让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发挥应有的价值。 

  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丰富育人方法。一是推行“互联网+岭南特色文化”模式。通过计算机智能网络来整合大范围内的岭南文化资源, 跨越时空的限制, 将互联网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成果或思路应用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来。高校统筹网络新媒体账号,搭建起“互联网+岭南特色文化”的宣传矩阵,开设岭南特色文化专栏,定期转载岭南特色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岭南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技艺等特色文化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会、团委等学生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岭南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鼓励其创作更多生动形象、新颖灵活的岭南特色文化宣传图文、视频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岭南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促进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使岭南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VR、AR等先进技术,高校制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的岭南特色文化主题项目或展示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与岭南特色文化互动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虚拟空间,增强学生的体验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身临其境、全面生动地探索与感受岭南特色文化的魅力,使岭南特色文化鲜活起来,使原本的被动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拓展岭南特色文化的共享渠道,不仅向全校师生开放,也向全社会开放,让其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部队、进乡村,让岭南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作者:徐以国,广东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