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独有的文化,对于当前新时代的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重要的育人资源。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地方,是为党和国家储备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助推高校中国精神培育的重要支撑,具有广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红色文化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思想之中,是经过历史沉淀和现实检验的独特文化,是我党指导工作,永葆青春的法宝之一,其中蕴含的精神和独特的红色精神图腾,正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深刻体现和生动案例;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地域有所差距,但是整体上都遵循着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组成,结合本地区的情况,深刻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内容,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高校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始终保持高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先进思想,为党和国家未来的进步和发展培育出政治信念坚定的时代接班人。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当好红色文化教育的“引路人”
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源。在这些资源的挖掘上,高校要十分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特殊性。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全面梳理红色文化的内容,通过时间梳理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红色文化的内涵,以此作为高校中国精神培养的基础。“讲好思想政治课,帮助青年人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一枚“扣子”就是思想政治的扣子,是红色文化中所凝聚的“扣子”,高校要做好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当好红色文化教育的“引路人”的角色。与此同时,第二层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就是结合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内涵,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红色文化传播以及中国精神的培育。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这些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更方便教师应用和捕捉,深入挖掘这些地区“专属”的红色资源,可以更好地指引高校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方向。例如,东三省的抗联故事和精神,是特属于黑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当地的高校可以充分地挖掘抗联的历史和育人资源,从而贴合本地区,完成高校完整的中国精神培育的工程。
(二)健全红色文化的育人环境,当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力军”
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各方面资源的构建和支撑。对于高校来说,所培育的青年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对于历史和国家有特别的归属感,同时精力充沛,对于未来和民族充满责任心和担当的热情。因此,要抓住新时代高校青年的特点,为他们构建良好的符合青年认知和情感价值的红色文化的育人环境。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红色文化的“硬件”建设,可以设立专项的主题教育基地,结合学校图书馆的构建以及实际情况,完成相关场所的创建。添置必要的宣传展览的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展播红色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基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以及精神的内涵,完成更加高效的教学;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红色文化的“软件”建设,借助七一建党、国庆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牢记老一辈的嘱托,通过红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建设之中,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能力。“软硬兼施”,才能全面构建新时期的高校育人环境,不仅成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和继承的“主力军”。
(三)畅通红色教育的育人渠道,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连心桥”
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下,多渠道,多角度的沟通,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育人渠道,为立德树人的大背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新的教育理念下,对于高校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和规范,社会、家庭以及高校之间的协同育人,登上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全新舞台”。作为高校,作为红色文化和中国精神培养发起的主体,要注重与社会机构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畅通渠道,更好地在平日的动态管理中,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的教育环境,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一方面,加强与社区、政府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联系,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的校园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进社区,听演讲,观历史等方式,完成对于红色文化整体思维的理解,进而推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引导下更好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融合,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协助老师观察学生的动态,进而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巩固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国精神培育的成果。多方共同努力,构建起红色文化教育的多方主体参与的“连心桥”
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历史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高校教师,提升教学效率,落实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措施,是当前高校探究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从高校学生的本质出发,开发不同区域的红色资源,助推红色资源所在高校的中国精神培育中的力量,为我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吕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