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半月谈刊文《驻村干部来村,如何能从“外人”变为“村里人”》指出,驻村干部来到村里,人生地不熟,被村民当作“外人”,工作推进难免遇阻。笔者认为,从身近到心近,找到关键人物,办得成事,这三条妙招可助驻村干部迅速进入角色,尽快与村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走遍千家万户,从身近到心近,融入乡村。驻村驻村,首先是要住下来,要有“饮了此村水,便是此村人”的思想觉悟,做到“身”至“心”也至,从“外人”成为“村里人”。驻村干部在驻村工作中要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走千家、访万户,入田间、下地头,同人民群众“拉家常”“话桑麻”,打开群众“话匣子”。走访并非撒大网,而是分成数轮。第一轮上户主要了解当地风俗,了解村情、收集诉求。第二轮上户,选取脱贫户、监测户、致富带头人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群,全面摸清“家底”,充分掌握本村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了解村民急难愁盼,让自身工作与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同频共振”。另外不仅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更要和村干部打成一片,坚决抵制“镀金”心态,紧密融入村“两委”班子大家庭中 ,与村干部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说尽千言万语,找到关键人物,少走弯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驻村工作中,如果能找到关键人物,那么工作起来就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每个村子都会有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子里往往能够一呼百应,有极强的号召力,把他们团结起来,今后工作起来就能顺遂许多。村支部书记对全村情况掌握得最全面,是驻村干部当之无愧的领路人。致富能手经济头脑灵活,对村子资源禀赋了然于心,同他合作,能够提振乡村经济,带动村民致富。退休老党员人生阅历丰厚,用他们对党史鞭辟入里的理解和对人生细致入微的感受对农村党员进行高品质“输出”,能够提高农村党员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驻村干部要说尽千言万语,努力让这些关键人物成为驻村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想尽千方百计,努力办得成事,收获信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一干。要想获取群众信任,就得努力为他们办成事,办实事,办好事。比如山东省驻村干部韩峰来到甘泉村,走访得知贫困户孙同干胃部大面积切除,儿子身患尿毒症,一家人没有收入来源后,便联系爱心企业对口帮扶,在村里组织捐款,并帮孙同干找了份工作,让他有了固定收入。孙同干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韩峰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村民一有难处就喜欢跑来找他。驻村干部要从平凡小事着手,将民生“小事”当成驻村工作的切入点。从扩挖疏通排水沟到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从危房排查到厕所革命,努力办好这每一件关乎民生的实事,把这些民生“小事”做实做细,让老百姓看得见、离得近、摸得着,真真正正将事情做到群众心坎上,获得群众的信任,将群众“呼声”变为“掌声”。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何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