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第一书记网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扶贫“夫妻档”:“不靠谱”的父母 “不赖”的扶贫干部

发稿时间:2020-06-15 10: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5日电(记者 左橙)“孩子四年级,他正好在市里跑项目,才第一次去给孩子开家长会,结果还跑错教室,跑到三年级的教室,真不靠谱。”谈及家庭方面,河南省三门峡市扶贫办的贺蕾对丈夫“颇有怨言”。

  她的丈夫张磊,2017年5月开始驻村帮扶,从三门峡市编办来到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担任第一书记,当地村民评价他时说的是“这个市里来的支书人不赖,可真接地气”,可就是这个“不赖”的扶贫干部,在妻子嘴里,成了一个“不靠谱”的父亲。

  四年时间 夫妻俩接力扶贫

  2016年,贺蕾开始参与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第一次下乡就见到缺水的村庄里贫困户生活得很艰辛,贺蕾的内心深深被触动,“一定要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些什么”。

  从此以后,贺蕾脱下高跟鞋和裙子,换上球鞋牛仔裤,像个“假小子”一样没日没夜地奋斗在脱贫一线,下乡调研成了常事。

  2016年除夕,听着家家户户放起的辞岁鞭炮,贺蕾才从工作岗位上加班完回到家,父母、丈夫、孩子坐在饭桌前,等着贺蕾。

  2017年5月,在市编办工作的张磊在贺蕾的带动下,也主动向组织申请驻村当第一书记。

  夫妻俩对女儿始终心存愧疚。张磊驻村后,孩子彻底交给了父母照看。张磊基本一个月回两次家,贺蕾也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2017年冬,因为连续下乡,贺蕾长达3个多月没有在家住过,孩子的成绩出现退步,夫妻俩非常焦急。

  “不靠谱”的父母:家长会走错教室

一家三口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四年来,张磊从没有给孩子开过家长会。有一次,他正好回市里跑项目,赶上家长会的日子,便主动请缨去开女儿的家长会。结果,张磊找来找去也没找到班级,这才知道自己找错了教室。

  一个偶然的场合,张磊遇见了女儿的校长,便问为何三(5)班的老师一直换,校长惊讶地说:“没有啊!今年三年级老师没有换,只有四年级调换老师了。你家孩子是在四(5)班吧!”

  有一次,孩子莫名高烧不退,贺蕾和孩子虽相距不到5公里,却因为紧急任务,没有时间去看孩子一眼,张磊也远在120公里外的卢氏,更别说照顾孩子。

  “她住院、我入组,她出院、我解禁,期间只看过她2个小时,甚至电话也才给她打过3个,她没有给我埋怨过一句,今天见面上来就是这一吻……”心存愧疚的贺蕾在见到孩子后,情绪终于失控。

  2018年,贺蕾两次生病住院,张磊又驻村不在身边,孩子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学会了煮面,蒸米饭 ,独自上下学,有时候还会给妈妈做一个小甜品。

女儿为贺蕾做的小甜品。受访者供图

  “不赖”的扶贫干部:致力提升村民收入

  江渠村是个省定贫困村,同时也是故县水库移民村。到任以后,张磊结合村情,和村两委一班人多次开会交流,捋清工作思路。

  脱贫工作离不开产业发展。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张磊与村两委一道,把握好上级产业政策,引进蔬菜大棚基地,建立村级光伏发电电站,帮扶致富带头人建起葡萄冬枣采摘园,增加村民收入。

  张磊介绍说,目前村里已经建成大棚40个,主要种植黄瓜、丝瓜、苦瓜和甜瓜等品种。带动20余户贫困户承包大棚,每个大棚年均收益7万余元,周边近百名群众常年在基地就业。现在,大小两个村级光伏发电电站每年可带来4万余元集体收入,为贫困群众带来8万元双扶积分收入和公益岗收入。采摘园还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长期就业。

  “作为水库移民村,就要把握好国家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张磊介绍,不等局里发通知催着要,村里早早就把规划好的项目递给移民局。

  几年时间,在移民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修起了冷库和护堤坝,村里也纳入了县移民产业规划带。

  投资近百万元的红薯粉条加工厂,也是张磊摸索争取到的脱贫项目。江渠村的粉条加工有着传统手工工艺,村里的相关合作社规模小,没有产品影响力。为了发展壮大江渠村集体经济,张磊组织该村两委干部到禹州等地进行考察,回来多次论证、规划,计划建设现代化粉条加工车间。

  一边找人找资料学习,一边付诸实践。张磊摸索制定发展规划和项目书,注册了产品商标,多次找市县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和引资。

  2019年5月,粉条加工厂正式开工建设;8月,购买了红薯生产、收割设备;9月,又争取资金购买生产线机器设备。年底,标准红薯制品加工厂投入使用,第一批生产了粉条1万斤,这也将成为村里又一项脱贫主导产业。

  第一批生产的粉条,张磊联系义煤集团和焦煤集团进行消费扶贫购买。当时已经是冬天,为了能按时把粉条送到,张磊经历了货车、大巴、货车的八百里行程。

张磊将粉条送到焦煤集团。受访者供图

  脱贫离不开群众的内生动力。因为大棚项目,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流转了,务工是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张磊与村两委干部邀请市人社局、县职业中专到村办了SYB创业培训班、蔬菜种植和家政服务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增加群众就业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招聘会、就业奖补政策、领头人物传帮带等手段鼓励群众外出务工。有些贫困户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张磊就上门和群众交心做思想工作“没有志气不愿干,幸福隔着玻璃看,人家出去一年半,一下拿回好几万。”

  如今,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王英明出国务工,月收入达万元以上,年龄稍大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可以在村里的蔬菜大棚、采摘园、红薯合作社就近务工。

  贫困群众相对都是弱势群体,除了帮助提升收入,张磊在生活细节里,也悉心关爱。兜底户李小春肢体残疾出不了门,张磊得知后开车到城里给他办慢性病本,给他办好残疾辅具送上门;贫困户王新立种大棚接送孩子不便,张磊联系城里能住校且教学好的小学,送孩子入学读书;贫困户李润生在外务工工资结算不及时,孩子看病没有钱,张磊二话不说给他转去了1000元……

  “这个市里来的支书,人不赖,可真接地气。”从城市到山村,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这对“不靠谱”的父母,成了村民口中“不赖的扶贫干部”。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