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宁新军:倾心付出为乡亲

http://www.youth.cn 2019-03-04 17:20:00 中国青年网

  “决胜贫困扛大旗”系列报道⑨

  编者按: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全国有20多万名第一书记常年奋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辞劳苦、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始终把扶贫攻坚这面旗帜顶在头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决胜贫困,乡村振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动人赞歌。

 

  第一书记宁新军:倾心付出为乡亲

    

  某师精准扶贫项目展厅大门。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陈拓)“北京来信了,习主席派人给我们回信了!”去年11月初的一天,山西省原平市南白乡下西岗村村民王降婵手里拿着一封信边走边喊,瞬间传遍全村,全村人都跑来一睹为快,并迅速引爆朋友圈。

 

  习主席牵挂咱贫困人

  2月7日,大年初三,下西岗村民王生廷老人见到记者兴奋地说:“我上年纪了,要不是共产党真的活不下去了 ,共产党比我儿子还亲!我赶上了好时代,我要多活几年,好好享受这好日子。”

  

村民给习主席写的信和国家信访局的回信内容。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谈起习近平主席派人给他们回信一事,几位老人难掩激动的心情。事情原委是2018年10月12日,下西岗村六位失能老人给习近平主席寄去了一封感谢信:

  敬爱的习主席您好:

  我们是山西省原平市下西岗村的村民王生廷、王降婵、王海婵、梁巧莲、王贵还、王俊生,我们感谢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习主席的好部队实实在在帮扶我们村的贫困户致富,还照顾我们这些垂暮之年的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享受,送来了温暖。

  下西岗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支前的模范村,因此日寇屠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下西岗惨案。”

  2016年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山西陆军预备役步兵第83师帮扶下西岗村,驻村工作队协同努力,建起了蘑菇棚、散养鸡场、特色猪养殖场,军民团结一致,产业蓬蓬勃勃运行发展。2017年为贫困户分红9万元,2018年又分红13万元,特困户分红达到8千元。 2018年9月,83师为下西岗村失能老人建立了爱心食堂,食堂宽敞明亮,干净卫生,专人专管,饭菜新鲜多样。

  

老人在幸福地吃饭。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我们六个老人过去都是自己做饭,一天一顿饭,一个馒头,一把咸菜;或是一把挂面,一股醋。现在一日三餐吃的是可口的饭菜,大家在一起聊天、看电视、锻炼身体,享受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安逸生活,这是我们这辈子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真真切切实现了,我们要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拥护共产党,拥护党中央,拥护习主席,感谢人民的好军队真心关注我们这些弱势群体,使我们享受到了暖意融融的晚年生活,我们要与祖国同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祝习主席身体健康!

  村民:王生廷(残疾)、王降婵(残疾)、王海婵(女)、梁巧莲(女)、王贵还、王俊生联书。

  

爱心食堂食谱。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让他们没想到是,很快他们就收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回复。

  王降婵等老同志:

  你们6位老人给习近平主席来信收悉。来信介绍在人民子弟兵的帮扶下,你村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户生活改善,失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我们感到十分欣慰。相信在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扶助引领下,脱困致富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贫困群众一定能过上美满的新生活。祝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此复。

  国家信访局

  2018年10月27日

  初来乍到下西岗

  村民们说多亏有了人民军队的帮扶,但是说的最多的是村里有了第一书记。谈起第一书记宁新军,人人喜形于色,滔滔不绝。像七八月的葡萄,一嘟噜一串串的。

  宁新军,男,43岁,中共党员,山西省原平市交通局干部,2015年8月,他被上级组织选派到原平市南白乡下西岗村担任第一书记。

  

  

  宁新军给合作社生产的食用菌代言。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下西岗村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小山村,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的运粮站,在原平境内是数得上的贫困村。全村旱耕地1040亩,集体负债十几万元。现住村民115户,295人,其中贫困户38户109人。初到下西岗村,宁新军统计了一下,全村养羊30只、鸡45只、猪25头。

  让宁新军难忘的是他刚来村里时,有一天,遇到一个村民居然问他:“你是新来的第一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钱?”宁新军无语了,村里人对他并不看好,认为他是一个不懂农业的城里小伙,来村里是为镀金的。因此“干部看他如路人,村民见他像空气。”

  宁新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下西岗村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决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宁新军(右一)走访村民。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学当地话,干当地活,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地村民们觉得这个“宁书记”为人实在,没有架子,时间一长,村民们都愿意和他说说心里话。有一天,一个村民听说要种植蘑菇,就悄悄地问他:“蘑菇是不是树上长出来的”?另他啼笑皆非,村民意识封闭老化才是下西岗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

  

宁新军(左)和第一书记任锐在抗战纪念碑前。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下西岗村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有一股传统的凝聚力,这成为宁新军脱贫攻坚的法宝。他利用各种场合搜集村里的抗战故事,并且在三年时间里为方璧烈士寻找后人,在微信群里广泛传播,成为村民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这些举措,都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的自信心,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凝聚力。

  千方百计寻出路

  为了使村民早日过上好日子,他自费走访周边县市的农业产业,仅是省会太原河西菜市场就累计去了十多次,以致卖蘑菇的小姑娘看见他就喊“叔叔,你又来了”。

  

宁新军(右)给前来取经的第一书记任锐介绍流转土地和枣树的有关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难忘的是2016年5月的一天,他组织村干部以及6位村民自筹资金到1000多公里之外的河北省昌黎县葡萄沟考察。途中走到天津高速路口,有两个村民因为过路费的事情出现了分歧,吵了起来,五个村民坚决不去了。有村民说:“宁书记,我们村的人是稀狗屎扶不上墙头,你就别费心了”。宁新军内心五味杂陈,面对将要流产的局面,他现场召开了支委紧急会,最后决定五个村民的食宿路费由他自己全部承担,才平息了风波。到达目的地,当村民们看到一个仅仅500平方米的暖式葡萄大棚年收益达到5万余元,相比下西岗村每亩地种玉米年收益仅有五百元,上百倍的收入让村民们惊叹不已,大家兴奋了,一致同意引回了葡萄种苗。然后,他8次组织村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讲座,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参会人数一次比一次多。2016年3月,他引导村民自发注册了仁宝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和南白乡爱伟养殖合作社。

  

宁新军(中)与任锐(左)和技术员一起交流食用菌项目的有关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2016年11月,宁新军又带领食用菌产业带头人王建伟、王永伟踏上去山东寿光考察的征程。两天后辗转到河南西峡县考察当地香菇种植产业,同时洽谈聘用技术员事宜,还购置了生产设备,全程1800公里。天不遂人愿,当他们坐农用车从西峡县返回时,由三门峡进入山西平陆县,准备上高速,可是高速路封闭了,不得已住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高速还是没有开,司机很焦急,提出返回三门峡重新上高速,没想到从三门峡上高速后又绕回到原地,仅黄河就路过三次。王建伟感慨地说:“毛泽东主席四渡赤水,甩掉了国民党追兵。我们这一天之内三渡黄河,就要甩掉贫困的帽子了。”5日后,宁新军他们终于回到村里,从河南请回的杨宏伟等技术员,手把手将食用菌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菌棒的成活率高达99%以上,确保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宁新军(右)在某师精准扶贫项目成果展厅内给前来取经的第一书记任锐介绍项目的有关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脱贫靠努力,好风凭借力。他积极努力,几经周折,争取到山西陆军预备役某师作为下西岗村定点扶贫单位,在人民军队的帮扶下,确定了“六条腿一把伞(养猪、养鸡,种植食用菌)”的产业发展总思路。

 

  因地制宜兴产业

  按照上级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脱贫策略,宁新军和村委会制定了下西岗村三年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

  由于村民长期处在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对市场了解很少,宁新军和村两委决定公开从全村在外打工人员中招聘,请能吃苦、懂经营的村民回村发展枣林散养鸡、食用菌两个产业项目,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最终从11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了王建伟、王美云为带头人,组织38户贫困户和17户村民,组成了“下西岗村军民黑猪养殖合作社”“下西岗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占股份77%,成为产业最大的受益者。

  

产业扶贫园区内的温室大棚。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支部带好路,村民致富有劲头,下西岗村的扶贫产业走上了快车道。王建伟回村后,村委会为他提供水、电、大棚等设施。当年生产菌棒12000袋,获利9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王建伟,主动扩大生产规模。

  当我们走进四个扶贫专业合作社园区,眼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座大棚3万菌棒,共560平米的规模,日产鲜菇400斤左右,畅销原平及五台、定襄等县,成为全市食用菌规模种植效益之冠;散养土鸡专业合作社土鸡5000多只,土崖下上百个小窑洞是产蛋窝,故冠名“土窑鲜”牌,日产鲜蛋达100多斤,俏销市场。

  

散养土鸡专业合作社养鸡厂一角。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2018年,宁新军带领村委干部又引进山西万林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现已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90余亩,枣树800余棵,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800元左右。他们还在鸡场旁新建起养鹅场,引养白鹅3000只,散养鸡鹅在枣林中吃草、吃枣,辅助粮饲,长势良好,成为山沟里一道充满生机的靓丽风景,每年可上交扶贫分红与村集体收入达13万元。

  

元花牛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一角。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村边山沟前,是2018年3月份引商而建的元花牛驴养殖场,这是一位立志回家乡、建家乡的郝凤花投资的扶贫创业园。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引进山东 “乌头驴”和“三粉驴”共48头,牛46头,年上交村集体2000元,并消化了当地玉米等大量秸秆。

  在军民共建的黑猪养殖扶贫园区,承包喂养管理任务的王二虎老人,正忙着为产床上的母猪、仔猪喂食。眼下除分给贫困户饲养的76头肥猪,500平米的养殖棚里,250多头大猪小猪都长得滚瓜圆乎。靠西边的土崖下正在施工,建设一座400平米的养殖大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一角。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宁新军带领村民建设了互联网+智能化的管理销售链。与网络平台合作,发展成了可视鸡厂、可视猪厂、食用菌在线加工直播,增强了消费者对原产地的关注与互动。

  村民腰包鼓起来

  人民军队为下西岗村的扶贫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为了使帮扶单位投入的每一分钱,都作为股金分给贫困户,让贫困户全部参与其中。宁新军引导产业实行统一规范化、专人专职严格管理的财务制度。到目前为止,帮扶单位已投资103.5万元,全村贫困户人均干股10000元,加上自筹部分和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产业项目共投资270余万元。

  

鹅业养殖基地入口。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六条腿产业越跑越快,一把伞撑开了一片天。三年的时间里, 下西岗村已发展成养鸡5000余只,养鹅3000余只,养猪500余头,养牛驴300头,培育食用菌30000多棒,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示范村。仅2018年,38户贫困户又得到11万元的效益分红款,其中10户特困户每户分得8000元。

  2018年,下西岗村散养鸡厂消化玉米150多吨,不仅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增加村民收入27万多元;军民养殖基地使用玉米300多吨,谷糠100多吨,秸秆90万斤左右,给村民带来53万元收益;元花牛驴厂用玉米和谷类秸秆90万斤左右,给村民带来18万元收益,户均增收1800元,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有养鸡、养猪、养牛驴和食用菌加工生产用工2300多个,每人每月收入1500元。贫困户参加劳动得到了收益的同时,也学到了种养殖技术,为以后的共同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下西岗村集体经济效益分红会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新萍 摄

  如今的下西岗已令人刮目相看,扶贫产业支柱挺起了村里人的脊梁,全村男女老少精神面貌大改变,个个扬眉吐气,喜笑颜开。村民手里有钱了,观念更新了,开始由“口袋富向脑袋富”的转变。宁新军带领村委及时成立了老年协会,创办了老年活动中心,建成了文化站、失能老人爱心食堂等,全体村民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生活。失能老人吃上了美味可口饭菜,看书、看报、下棋、玩扑克,其乐融融。广大村民感恩共产党,拥护党中央,才出现了本文开头6位老人给习主席写信颂党恩的一幕。

  百姓心中有杆枰

  老支书王四虎动情地对记者介绍说:“宁书记自来到俺村可真遭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记得2015年8月,宁书记第一次找到我时,水没喝一口就要求先到贫困户家里看看,我拗不过他,只好陪着他走进了用栅栏围着街门的王国玉院子里。当他得知王国玉因墙壁坍塌腰部致残,听着国玉老母亲的含泪叙述,新军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想到这里盛产红枣,就建议国玉加工酒枣创收,并很快从网上订购了包装,帮助王国玉办起酒枣加工业。注册了‘国玉酒枣’品牌,搭起了网上销售平台,使国玉母子开始有了收入。”

  

宁新军(右)春节给贫困户送温暖。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村主任王存远感动地讲了宁新军的另一个故事:“2016年9月,黑猪养殖场和食用菌大棚建设如火如荼,宁书记干在工地、住在工地,带领村民赶工期。他每天紧张地忙碌于各项工作中,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没有规律,有一天肚子突然剧烈疼痛,病倒在半路上,后被村民送到医院挂上了吊瓶。我因急事找不到他,听说他在医院,赶到医院去看他,本想安慰他,让他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几天。结果,宁新军放心不下村里的事情,不听医生劝阻拔下吊瓶回到村里。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带领村民埋头苦战50多天,就这样占地10亩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38亩的黑猪养殖场、占地54亩的散养鸡场、占地15亩的元花牛驴厂等扶贫产业相继建成”。

  

宁新军(中)看望受伤的贫困户王树和(左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新萍 摄

  和乡亲们聊起宁新军的扶贫故事,人人争先恐后,赞扬声不绝于耳。猪场管理员王二虎说:“宁书记晚上住帐蓬,干活扛在前,没少劳心流汗水啊!”贫困户王国玉称“宁新军是贫苦户的好兄弟!”贫困户王良廷夸宁新军“全凭他拉了我一把!”养鸡产业带头人王美云称宁书记是“实打实扶贫的实干家”贫困户续俊伟说“俺家能脱了贫,全凭宁书记这位大恩人!”

  

下西岗村委会大门。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说到这些时,宁新军深怀感激地对记者说:“是市领导和乡党委的大力支持,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村干部和乡亲们积极的努力,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为我注入了使不完的劲头!”

  三年多来,宁新军为了使下西岗村早日脱贫致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在下西岗村他是吃过百家饭的人,贫困户、光棍人家中经常看到他的身影,村里峁峁梁梁、沟沟壑壑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开的旧桑塔纳由7万公里跑成了22万公里,最近已经彻底报废。按每公里0.55元的油费计算,计8万余元。加上去外地考察的路费住宿费等,加起来有十几万元的开销,他没向村委会报销过一分钱。蓬蓬勃勃壮大起来的产业成果,他没有伸手要过一斤猪肉、一颗鸡蛋、一斤香菇。他一心装着下西岗村的扶贫事业,每天风尘仆仆地奔波在扶贫第一线,只有很晚的时候才能和年迈的父母住上一夜,帮母亲照顾父亲。他的妻子张燕萍三年间住过两次医院,他只陪过妻子两天,妻子心知肚明他为了工作连自己的工资也贴上了,嗔怪他是“大傻冒”,但是内心却默默地支持丈夫为党的扶贫事业贡献力量。

  宁新军心系乡亲,忠诚党的扶贫事业,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喝彩,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他先后四次获得忻州市、原平市“优秀农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奋进奖”“脱贫攻坚模范个人”等表彰。2017年荣获全省农村“模范第一书记”称号。2018年6月,宁新军应邀参加了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主持的全省第一书记座谈会。2018年9月28日,中央军委检查组在亲临下西岗实地检查考评军地扶贫的产业项目,感到震撼,给予高度赞誉。

  

某师精准扶贫产业产品超市及电商平台。中国青年网记者陈拓 摄

  现在,宁新军仍不知疲倦地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默默耕耘在精准扶贫的田野上。他用一个个脚印、一件件实事、一串串数据诠释着“第一书记”的职责,精心谱写着下西岗村明天更美好的动人乐章。

编辑:杨维琼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