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成了“自家人”

http://www.youth.cn 2019-09-11 09:33:19 中国青年网

  走村串户

  慰问孤寡老人

  组织召开党员日会议

  组织相关单位资助该村贫困学生

  组织卫生队进村义务检查

  来到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就不得不提起村里的“第一书记”刘旭东。

  在刘旭东任洪水泉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始终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把村里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情来办。如今的洪水泉村,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好,村容村貌完全变了个样,刘旭东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自家人”。

  真情付出助力观念改变

  2017年初,洪水泉村的第一任“第一书记”任职期满,离开了洪水泉村。同年4月,省政协办公厅行政处干部刘旭东被派至洪水泉村接任“第一书记”。

  刘旭东到洪水泉村任职后,首先开展的工作便是走村串户,详细了解洪水泉村的整体情况。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经过两年的扶贫工作,洪水泉村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有极少数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部分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疑虑。了解了村民们的现状后,刘旭东急在心里。

  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先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工作之余,刘旭东通过多次与洪水泉乡领导及洪水泉村村干部、村民交流,发现了导致村民有消极思想,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村民对精准扶贫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知识不了解。

  找到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与村“两委”协商后,刘旭东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计划。村里没有多余的宣传资金,他便自掏腰包,印制了大量的关于精准扶贫的宣传资料和宣传单,分发给村民。同时还通过展板、横幅和走村串户的方式,将精准扶贫知识及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等内容在村民中进行了广泛深入宣传。

  为了充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刘旭东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还以身边的脱贫事迹为宣传对象,动员村民们向致富典型学习,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彻底告别贫困,并让致富典型为贫困群众教经验、教方法,激发致富的志向与信心。

  通过广泛宣传,大大加深了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了解,提高了农户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知晓率,村民们的精神思想状态也有了改变,同时也在洪水泉村村民中营造出了人人要发展的良好氛围。洪水泉村村委会主任井海旺说:“以前村民们总觉得扶贫工作就是‘一阵风’,走完过场就过去了。现在村民们了解了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后,知道精准扶贫政策是‘真扶贫、扶真贫’,一个个都干劲十足,都说自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为民服务助力硬件改善

  “以前我们就是一个藏在山里的小村庄,要为外出发愁,要为喝不到干净的水发愁,还要为每年的收成发愁……”

  “现在中央有了好政策,村里还来了个好书记,村里的广场上有健身器材,硬化路铺到了家门口,道路两旁都是太阳能路灯,喝水也有了保障,就连村里的环境都一天比一天好了。”

  村口广场上的村民们,一边健身,一边讨论着洪水泉村近两年的变化,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而村民们口中的这些变化,都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第一书记”刘旭东的倾情付出。

  刘旭东任职“第一书记”期间,会不定时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走访,通过和群众促膝谈心,对村里的基本情况、村里基础设施的短板、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困难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并建立了一本村情民意台账。

  洪水泉村的一些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刘旭东便多方筹措项目资金,为洪水泉村修建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入村柏油路等,并在村里的主要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解决洪水泉村村“两委”办公场所设施短缺的问题,他积极联系省政协机关给洪水泉村村“两委”捐赠工作经费,捐赠办公桌椅、沙发、报架等办公用品。

  “村里没建蓄水池前,吃水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以前家里的劳动力要出远门,就需要先把水缸灌满、把家里的桶、盆都装满水才放心去,不然家里就没水洗菜做饭。一到冬天,道路结冰,取水就更加困难。”洪水泉村的村民回忆起以前自己的吃水问题,都是有苦难言。为了彻底解决村民们吃水难的问题,刘旭东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在洪水泉村修建了3座蓄水池,用于村民日常的用水。现在洪水泉村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此外,刘旭东还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推进落实总投资570万元的洪水泉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现如今洪水泉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等问题都得到了改善。

  创业致富助力农户增收

  洪水泉村位于平安区西部洪水泉山梁上,属于高位浅山干旱地区,以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作物为主,但常年干旱少雨,农作物收成并不高。全村共有416户1642人、常住人口133户47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7户423人。残疾人77人,其中重度残疾55人,三四级残疾22人。

  “要想增加村民的收入和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产业,同时还要寻求更好的产业。只有以产业为支撑,才是长远的致富路。”这是刘旭东任洪水泉村“第一书记”以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刘旭东发现,虽然洪水泉村种植农作物收成不好,却有发展养殖业的先天条件。同时很多散养的村民都有扩大规模的意愿,只是缺乏资金,只能止步。于是刘旭东在原有扶贫资金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平安大通村镇银行,在村镇银行为有意愿扩大养殖规模的46户村民贷款185万元,用来发展现有的养殖业。

  村里的贫困户马全均,2016年靠精准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在2017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但资金少,因此每年的收益也少。在一次走访的过程中,刘旭东了解到尝到甜头的马全均有想扩大规模的想法,便帮马全均争取到了互助金、“530”贷款等扶贫资金。在扶贫资金的帮助下,马全均由2017年的每年出栏50只羊、20头牛,到现在每年至少能出栏200只羊、100头牛,年净收入也从2017年的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万元。如今,马全均已成为村里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

  旅游服务业是洪水泉村的第二重点产业,但是村里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手续、证件不齐全,刘旭东便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目前洪水泉村有55人在青海、甘肃大环线做旅游服务工作,人均年收入约11万元。目前洪水泉村清真寺展览馆正在建设中,项目投资750万,项目建成后能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

  同时刘旭东通过积极联系附近的劳动就业场所,动员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18年,洪水泉村约有7200人次在临村的马圈药材种植基地务工,人均每天收入100元,总收入达到72万元。

  村民马全均说:“刘书记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难处以及我们的想法,总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给我们出谋划策。有了他,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指日可待了。”

编辑:左橙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