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麻城市阎家河镇古城村,地处大别山余脉,青山叠翠,绿水环绕,流传着忠勇孝善的麻姑故事,古时是麻城县城所在地和兵圣孙武亲自指挥的柏举之战主战场。全村面积约9平方公里,有16个自然塆、2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218人,耕地面积2835亩。受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全村整体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134户、423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3.1%……
2019年4月,带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的嘱托,带着部离退休干部局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我来到古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伊始,看到村里落后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村民低迷的精神状态,我的心里很忐忑,深感任务艰巨,“这场仗不好打”。
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一年来,在部党组和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汲取信心和力量,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生活变好了、环境变美了,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回顾一年多来的亲身经历,我深深感到,之所以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赢在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好、赢在定点帮扶支持力度大、赢在共同缔造凝聚发动作用强。
党建引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鲜艳的“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战的一线战斗堡垒,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是老百姓眼里的一面旗。针对村“两委”换届时间不长、班子比较年轻的实际,我们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把党员聚起来、散出去,让党员活起来、动起来,成为脱贫攻坚先锋队,以“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引导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全镇2019年度工作评比中,古城村各项成绩名列前茅,群众满意率达到90%。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帮我盖了这么好的新房子。我现在用上了自来水,还有电视看,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干部的关心照顾。”古城村五组分散供养五保户张可成高兴地说。在对贫困户入户走访中,我听到过许多类似的感人话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正值新春佳节,全村有1073人从武汉等重点地区返乡,防控任务很重。村“两委”人员全部放弃休息,坚守工作岗位,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战“疫”突击队,每天入户消杀、量体温、发放生活防疫物资,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曾凤英每天带头在村口道路设卡值守、敲锣巡逻,督促村民不要外出聚集。有一天,一名武汉务工返乡人员出现发烧症状,曾凤英二话不说,马上穿好防护服,组织人员把他及时送到指定医院观察治疗。类似情况先后发生40余起,古城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做到了“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定点帮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坚固的“盾”
脱贫攻坚大于天,民生幸福最关情。古城村是重点贫困村,基础薄弱,之所以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强有力的定点帮扶。
扶在“心”上。一年多时间里,部长王蒙徽,副部长易军、倪虹以及十多位司局领导,多次来到小小的古城村。他们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脱贫攻坚情况,与村干部、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拉家常、聊发展,了解存在哪些实际困难,需要部里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乡亲们因此深受感动和鼓舞,也教会了我“帮扶先暖心”的方法,懂得了王蒙徽部长调研时所强调“做好农村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生活”的深刻含义。
帮在“事”上。部扶贫办、人事司在河南兰考举办扶贫干部培训班,是我驻村扶贫的启蒙课堂。曾凤英参加培训后十分感慨:“以前脑袋是蒙的,不知道怎么干。通过参加培训,打开了眼界,找到了方向。”部扶贫办协调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古城村列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提供项目支持和帮扶资金150万元。部直属机关党委下拨20万元特殊党费,加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每年还为驻村第一书记提供2.6万元工作经费,推动党建活动开展。部离退休干部局在职党支部与古城村党支部结成“帮扶亲戚”,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在基层组织共建、创新理论共学、困难群众共帮等方面帮助村党支部提升组织力,帮助村里建立“微孝善”超市,累计投入5万多元,还捐助了扶贫抗疫物资。
立在“行”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信息中心不辞辛苦,多次到古城村调研,深入贫困户家和田间地头,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地执行情况,帮助古城村“把脉”,推动脱贫攻坚。部离退休干部局还两次走访慰问孤寡贫困老党员。一位老党员家住没有桥梁通行的河对岸,慰问小组的同志二话不说,脱下鞋袜,提着油、扛着米,趟水前往。村干部和被慰问的老党员被他们的行动所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共同缔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精准的“枪”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向贫穷宣战,更是向不思进取、向“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宣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共同缔造活动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力武器,通过深入宣传,成立村民自治组织,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村庄治理组织体系,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强,积极投工投劳,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通村公路一直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每到刮风下雨,要么漫天灰尘,要么泥泞湿滑,通行很不方便。道路两旁民房较多,有的用于居住,有的经营商店,拆迁难度很大。通过开展共同缔造活动,阻力变成动力,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村民们不讲条件、自己动手,短短40天时间里,拆除69处民屋、1460平方米,拓宽路基近3米,铺设刷黑路面1.7公里。现在,古城村主公路宽敞整洁,再也看不到漫天黄土、泥泞难行的场景。通过组织清除塘泥、垃圾分类治理、绿化美化环境等共同缔造活动,村民在参与中自觉改掉了陋习,养成门前卫生三包、自觉打扫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