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地处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的郝山村,鸟语花香,处处生机勃发,曾经坎坷崎岖的道路平坦如砥,昔日破败的村落变身宜居的山村,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现在村里变化非常大,王书记兑现了当初的承诺”,郝山村党支部书记周玲动情的说。周玲口中的王书记,指的是今年56岁,扎根村里已经九个年头的济源邮政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王友世。
身材瘦消,衣着朴素,言语朴实真诚,是王友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只争朝夕,不付韶华。2012年,从当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开始,再到2015年转任驻村第一书记。九年间,王友世见证了郝山村的一路变迁,见证了坡头镇乃至济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程。2019年,王友世被评为济源示范区“十佳第一书记”,他所在的党支部,多次被所在的坡头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郝山村共有550人,138户,距离市区12公里,离坡头镇政府7公里,一条连绵的山沟,将全村分为4个自然村,7个居民组,是个偏僻小村。
“郝山村是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穷山村。”8年前,王友世48岁,这句话,是当初的他写在给上级调研报告中的一句话。
王友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接到驻村任务后,他开来的轿车,刚到位于济邵路的村口,就被挡在村外,车子开不进去。那时的郝山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只要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通向外界。
那一天,迎接他的是一个放着板凳的三轮车,在村党支部书记周玲的陪同下,三轮车在1.5公里的土路上一路颠簸,飞扬的尘土,让坐在车上的王友世,心瞬间凉了半截。
等到了村里,王友世更加震惊,脏乱不堪的村容村貌,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而且村里水资源匮乏,群众吃水困难,他不由感慨,“没想到这里这么穷。”
对于过去在部队当兵,复员后一直在机关单位科室任职的他,此刻,感到了对农村工作的不适应,内心不由打起退堂鼓。
“既来之,则安之”,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军人风格的他决定还是留在这里,他下决心一定把村子建设好,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为尽快进入角色,他与村干部沟通,走遍了全村138户的村民家中,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详细记录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写出了调研报告。尤其是贫困户家,他几乎天天上门,帮助他们谋划咋脱贫。
与此同时,他组织加强党员培训,通过组织支部党员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先后制定了“村情五图”,即:党员结构图,两委结构图,党员情况图,基础设施图,集体经济图。
“村里党员干部很团结,心往一处想”,从2015年开始,王友世坚持党建引领,村干部上下一心,村里先是争取到了交通资金,陆续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实现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
由于地理原因,2012年前的郝山村水资源匮乏,几次打井都没打出水。村里七个居民组中,吃水一直靠几眼露天的泉水和浅水井,卫生状况差。从2016年开始,王友世和村党支部书记周玲一起,带着地质勘测队,开始漫山遍野的地质测绘、找水源。
2017年,他们终于在山头上找到水源,并争取80余万元的水利资金,打出了一口深达380米深的水井,将自来水引进了村民家中,解决了困扰他们数年来的吃水难。
驻村八年以来,王友世已完全融入了村民的生活,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皮肤黝黑,穿着沾满泥土的皮鞋,或和村民攀谈,或在田间地头查看。村民们见了他,都会停下来热情地和他攀谈几句。
帮助贫困户商讨脱贫办法及致富规划,也是王友世的另一项民生工作。
今年50岁的郝营,是村里的一个身体残疾的贫困户,家中孤身一人,生活艰苦,后前往洛阳吉利开始做小生意。从2015年开始,王友世经常和村干部去看望他,和他交流致富思路。得知其有贷款发展计划,王友世多方沟通协调,为其争取了免息扶持资金。
2015年至今,在他的帮扶下,村里的10户贫困户,25人,均实现了全部脱贫。
2015年,在王友世的主持下,村里引进了“郝山印象”旅游项目。村里投资修建了6公里的樱花健康步道。时至今日,樱花步道吸引了洛阳、济源大量市民双休日前来游览健身,同时也成为2015年、2016年济源市全民健身启动仪式所在地。
2017年底,王友世的驻村期限届满,但他选择了继续留任。2018年,他为村里争取了470万“美丽乡村”扶持资金,给村里修建了垃圾中转站、公厕,同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村里清理掉了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打造了党建主题公园,文化长廊,修建了污水处理站和停车场,粉刷了全村外墙,进行了沿街绿化。昔日废弃的旧磨盘、石碾、水缸等,被重新利用,点缀出了一幕幕颇具年代感的“郝山印象。”“下一步准备建立一个350亩的蔬菜水果采摘园和大型垂钓中心,”王友世说,郝山村经过多年来的变化,已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今后将进一步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让到郝山旅游的游客能够都留下,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春暖花开,村子就更美了,游客多了,大家的日子就更有盼头了”,2019年底,王友世再次开启了第一书记的第三个任期,对于郝山村的未来发展,他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