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90后第一书记:拍过桌流过泪 也体验着成就感

http://www.youth.cn 2020-05-20 09:21:00 中国青年网

  人物档案

  姓名:

  何蕾

  出生年月:

  1990年6月

  驻村前职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妇联办公室主任

  驻村职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陈棚乡张塘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出任第一书记时间:

  2017年3月

  “这几年在张塘村,身体真是练好了,一年到头连感冒都很少有,一天走个两万多步都是日常。”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陈棚乡张塘村第一书记何蕾告诉记者,驻村三年多,如今她不仅身体倍儿棒,心理上也成熟了不少。

  “最开始少不了抱怨,觉得村里面住宿条件不好、伙食不好,有一次因为走访饿了太久,吃完一顿牛肉胃里消化不了吐了,因此还哭了好久,那会儿觉得自己太可怜了。”简单、活泼、爱说笑,有着明亮的大眼睛和娃娃脸,这个90后姑娘似乎和印象中的村干部相去甚远。

  何蕾是息县本地人,因为家人都在北京,从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到北京新东方任规划顾问,每天的生活忙忙碌碌。本以为北京的“快节奏”将是她未来的总基调了,但阴差阳错,两年后何蕾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从北京回到了县里,先后在陈鹏乡政府和县妇联工作,生活平静而安逸。就这样,又过了三年。

  “2017年2月,单位领导找到我,意思是想派我到张塘村驻村。当时我的女儿还没断奶,但是我们妇联单位都是女同志,数我最年轻,我也希望能到基层得到更多的锻炼,于是就决定来了。欣慰的是,家人都很支持我。” 两周后,当时差几个月才满27岁的何蕾正式到张塘村任职,成为一名“非典型”书记。

  何蕾说,原本这一切都不在她的人生规划中,也没想这一晃三年过去了。对她来讲,这是一段既实在又梦幻的旅程,“希望等脱贫攻坚结束后,群众们看着村里的变化,回忆起这段时光,还能记着我这个‘小何书记’吧。”

  从不被信任到真正融入用了4个月

  张塘村位于陈棚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驻地1.8公里,辖17个村民组,共有869户4065人,全村耕地面积6781亩。2014年,张塘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7年底,也就是在“小何书记”上任这一年,张塘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何蕾还记得,她刚到张塘村时,很多人都不服气,工作安排部署下去很难得到回应。“年轻干部不被信任是肯定的,尤其看着我这么一个不太接地气的年轻女同志。”对于质疑和白眼,尽管有委屈,何蕾还是照单全收了。

  上任后不久,何蕾就迎来脱贫攻坚的第一个百日攻坚。那段时间,她每天带领村干部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对全村的贫困户重新进行精准识别。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全村17个村民组的全部走访,对当时60户贫困户进行入户、算账、评议,最终确立了真正经得起群众检验的51户贫困户,真正解决了“扶持谁”的难题,为接下来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为识别精准,张塘村在当年年底作为全县两个脱贫村之一实现了整村脱贫。

  从与农村彼此陌生,到真正融入,何蕾用了大概4个月的时间。

  村民们渐渐发现,眼前这个小姑娘“有点本事”,好像不是来走走过场的,是个真正愿意坐下来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定期组织的座谈会,给了村民们一个出口,来倾诉各自生活的困扰。“每次我都会很认真地去倾听并记录下来,会后及时跟责任组长沟通汇报,把村民们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我们之间的信任也就建立起来了。”

  2017年7月,省第三方评估来县检查,张塘村被抽中。当时检查的结果是:群众满意度百分之百。何蕾在这份工作中慢慢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一村一品” 将手工编织流苏做响品牌

  从来到张塘村起,何蕾每天7点起床,晚上12点多休息,除了跟着乡党委的安排部署做好常规工作之外,她习惯在吃过晚饭后写一些驻村心得,把已经解决的和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罗列清楚,规划下工作思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何蕾睁开眼就想的问题。

  考虑到村里留守妇女多,何蕾通过去浙江义乌考查来料加工项目,广泛动员全村留守妇女,先后组织了5期共105名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班。2018年,何蕾把立明饰品加工有限公司这只“金凤凰”引进了村,建起了张塘村产业扶贫基地,帮助张塘村36名贫困妇女每月增收600到900元。房小围孜组的张士芳就是这36人中的一位。

  2010年,张士芳被查出患有肾病综合征,这是一种极难治愈的慢性病。2014年她的丈夫查出肝癌晚期,不久便撒手人寰,留下在上小学的儿子和即将面临高考的女儿。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生活和精神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知道自己的身体坚持不了多少年,全身水肿的张大姐拉着何蕾的手说:“小何书记,我都不敢死,我走了两个孩子可就成了孤儿了。”这句话直击何蕾的心灵,让她深感重担在肩。

  通过这几年精准帮扶,村里的危房改造政策改善了张士芳家的住房条件,自来水免费接通入户实现了饮水安全,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解决了她家两个孩子的上学困难,转移就业扶贫政策开发的公益岗位也为她增加了收入来源。今年,张士芳的儿子已经上中学了,女儿也在考研,张士芳的病也趋于稳定,每个月靠着在村产业扶贫基地编织流苏挣着一份稳定的工资。

  如何持续巩固提升张塘村脱贫成效?何蕾觉得,一定要找准优势富民产业,要充分发挥立明饰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张塘村投建的产业扶贫基地,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将手工编织流苏逐步做大规模、做响品牌。

  拍过桌流过泪也体验到成就感

  何蕾坦言,其实这三年多来她也打过退堂鼓,遇到群众不理解不待见时,抹过眼泪;村干部不配合有怨言时拍过桌子;领导对成绩不满意不认可时也有过委屈。

  “但最难的,还是碰到群众的不理解吧。”宣庄组有个大姐家中有四个孩子,开支较大,但她家并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有一天大姐来村里吵闹,何蕾说了两句,就被她指着鼻子痛骂一顿。

  “当时真是觉得好委屈,我自己的孩子顾不上,一天到晚在村里忙活,从来也没受过这样的侮辱,但也只能无力承受着。不过事后想想也没什么,她骂一顿发泄了,这个事也就解决了。”从那之后,这位大姐再也没来村里闹过,去年年底她家孩子还被评为张塘村的“好孩子”。

  何蕾和丈夫都是基层干部,她觉得这些年对父母、对孩子亏欠很多。父母离得远,驻村这三年多她只回过两次娘家。因为女同志住在村里不方便,何蕾平时吃住都是在乡政府,每周能回家看眼女儿,“看看她一周的变化,也要兼顾她的启蒙教育”。如今何蕾的女儿已经上了幼儿园,每次见都有新变化。短暂团聚后与女儿道别,是何蕾最揪心的时刻。面对女儿“妈妈可不可以别走”的哀求,何蕾只能偷着走、哄着走,一走再走,“真羡慕有父母每天陪伴的孩子,我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时刻”。

  看着曾经的朋友们、同事们工作环境优越,“一对比,我这没有假期整日灰头土脸”,偶尔何蕾也会怀疑是不是选错了人生方向。但是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个贫困户脱贫后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何蕾就觉得值了,“我体验到的成就感,远比一时的安逸和金钱来得更有意义”。

  “我还有很多事情想为他们做”

  驻村之前,何蕾是县妇联办公室主任,平日工作就是准备常规的文字材料、办会活动,不算辛苦,但也有些枯燥,如今的驻村工作对她而言更有挑战性。

  “我学的是日语专业,跟现在的工作完全不沾边,但是学语言锻炼的好口才能帮我在和群众的交流中讨巧。而之前在办公室工作积累的文字功底,也为村里的软件资料建设提供很大帮助。”此外,何蕾还利用了妇联的优势,组建了张塘村巾帼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为张塘村成功争取了省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几年下来,张塘村旧貌换新颜。村里的水泥路修了近40公里,已经结束了下雨一身泥的时代。水厂、文化广场、村卫生室都是新建的,村小也新建了一座教学楼。村部门口以前还是臭水沟,如今也完成了美化、亮化,建起了小广场、装上了健身器材。“我们张塘村新区真是比县城里的好多小区都美。”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何蕾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现在,村里有个大事小事的,村民们都爱来找何蕾,有时候去赶集顺道就来她的办公室坐一坐、唠一唠。有时候也会给何蕾出点难题。

  “像是低保诉求的问题吧,每户家里都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留守老人,身体不好,又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更希望得到点政策帮扶。虽然也很同情他们生活的不易,但是低保政策是有规定、有红线的。”每次遇到帮不上的忙,何蕾就会觉得愧疚和不安。

  至于自己什么时候离开这里,何蕾没有想过也不想去想,“只要组织还需要我在这里,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吧”。她说,她还有很多事情想为村民们做。张塘村的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特色产业还不成规模,她希望可以留下来,继续学习先进村的经验,探索出适合张塘村的产业发展的路子。

  因为没有时间去逛街,所有生活所需都依靠网购,工作之余,何蕾最大的爱好就是淘宝,“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在直播平台上,自己当主播,把我们村的产品推广出去”。

编辑:左橙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