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第一书记王丹:驻村帮扶突破3个“零”

http://www.youth.cn 2019-11-25 14:56:00 中国青年网

  爱心企业到拉林村资助学子。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自信能干、热情爽朗,这是王 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这位贵州省商务厅派驻拉林村第一书记,在2018年3月,毅然离开了年幼的孩子,留下了父母的想念,不远千里来到独山,立足脱贫攻坚岗位,倾尽全力为该村谋发展。

  学方言 与群众沟通“零障碍”

  王 丹是贵阳人,初到独山,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听不懂方言。“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交接工作我都听的是连蒙带猜,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做好工作。”王 丹无奈地说,虽然同事们都很体谅她,尽可能的讲普通话,但用方言交流习惯了,说普通话大家都很别扭,反到让沟通变得不顺畅。

  此外,听不懂方言更是让王 丹的群众工作“难度升级”:作为独山县拉林村第一书记,贫困户常常会打电话向她寻求帮助,然而语言不通的“鸡同鸭讲”式交流却让她十分头疼,听不懂群众的话,就无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更不能给他们真正想要的帮助,这让王 丹很是着急。

  工作有困难,那就努力解决困难。王 丹下定决心要听懂独山话,为此,她积极调整心态,一边在熟悉村情环境的同时,一边主动让同事们多说独山话,常常到群众家中与他们聊家常。一段时间下来,她渐渐掌握了一些方言用词,日常的话语基本都能听懂。

  “听”没问题了,王 丹还要“讲”,她积极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学习讲独山话,只为更好的和群众交流。如今,她的独山话已“小有所成”,虽然日常还是用普通话和大家交流,但有时候着急起来,也会憋出一两句独山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群众更加的亲近她。“用普通话跟群众交流,难免会有距离感,学习独山话,是想通过群众熟悉的语言,以更好地方式与他们交流。”王 丹说。

  重教育 让智志双扶“零例外”

  扶贫要智志双扶,这是王 丹一直坚信的,只有将群众的思想扶起来了,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为此,每次入户走访,王 丹在了解群众需求和宣传政策之余,还常常向他们分享通过辛勤劳动成功脱贫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正面、积极的思想,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观念。

  扶了大人的“志”,更要扶孩子的“志”。宣传是扶志的方法之一,教育才是扶志的根本。王 丹十分看重教育,不但全面掌握了全村孩子的就读情况,还常常到群众家中,苦口婆心地劝导不爱读书的孩子,举事例、讲道理、谈理想……总要说到孩子点头保证好好读书才能罢休。今年,她还积极争取到了爱心企业的资金,给村里所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每人资助了500元,“虽然500元不多,但我想通过这500元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知道,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重视教育了,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希望,才能真正的实现脱贫致富。”王 丹说。

  自来到拉林村,王 丹利用“娘家”省商务厅的优势,先后对接联系了中石化贵州分公司、勘社股份、詹阳动力等多家爱心企业及商务厅各党支部,共捐赠助学金3.1万元,资助该村52名学子读书。

  “去年,我家小孩考上了贵州财经大学,王书记帮忙联系了爱心企业资助我们,真的十分感谢她。我常常叮嘱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做一个有用的人,像王书记一样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拉林村贫困户王建祥说。

  强产业 创致富门路“零突破”

  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王 丹认为产业是第一要素,拉林村闲置荒坡很多,支柱产业几乎为“零”。如何让荒坡“活”起来呢?这变成了王 丹常常思考的问题。

  2018年,在王 丹与村支两委、驻村尖刀排多次商讨考察中,该村致富能手陈兴芳闯进了他们的视线。陈兴芳在上司镇开办了一家贵州贞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板蓝根加工。由于近几年板蓝根产业收益良好,他决心扩大规模,正四处寻找适合种植板蓝根的土地。

  了解到这一情况,王 丹立刻与陈兴芳取得了联系,一边动之以情,引导其返乡置业,一边优化后勤服务保障,积极帮助陈兴芳解决土地问题。在她和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拉林村迅速与陈兴芳展开了合作,两年间共种植板蓝根900亩,用工高峰时近300余人到基地务工,其中50%为当地贫困户。

  “我来这里干活有1个多月啦,我年纪大了,出去也找不到工作,在这里干活挺轻松的,每天还能拿到80块钱呢,感觉挺好的。”正在为板蓝根松土的贫困户陆秉蓝说。

  板蓝根的种植不但为群众提供了就业,还激起了大伙儿自主发展种植的想法.为此,王 丹多方收集群众意愿,积极与陈兴芳协调沟通,通过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保障措施,鼓励群众种植板蓝根,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板蓝根产业效果初现,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但也是一种鞭策,我们不能把目光只放到板蓝根上,想要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产业必须多元。”王 丹说,今年,她把目光投向了海花草,带着村支两委和尖刀排成员一同在村里试种了40余亩海花草,目前长势良好,只待明年见到成效后,将板蓝根和海花草一起抓,力争打造成拉林村两大支柱产业。(韦万利)

编辑:左橙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