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diyishuji@163.com
首页 >> 要闻聚焦栏目 >> 正文

把科研成果变成稻田里的“金山银山”

http://www.youth.cn 2020-05-18 08:07:00 中国青年网

  上个月,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被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和农民打了30多年交道,团队负责人、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坦言,“获得这个荣誉,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师生团队用了6年,足迹遍布江西30多个县(区),将传统“稻鱼”变为新型“稻渔”,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鳖共作”“稻虾共(轮)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等6类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过去,水稻种植收益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影响食品安全。在稻田里养鱼,既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又能获得优质的稻谷和水产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尽管传统的稻鱼共作模式能生产出优质的水产品,但是生产方式粗放,种养面积不大,经济效益也不高。

  以振兴乡村为使命的“稻渔工程”团队,将课堂所学、实验室所研与农业生产所需结合。6年里,洪一江的车跑了20多万公里,团队师生与养殖基地的工人同吃同住,每年有超过180天围着农民和稻田打转。

  2013年,稻渔综合种养在江西省内刚刚起步,团队技术骨干、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简少卿说,“大大小小的技术环节多达上百项,每一项都需因地制宜,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进行稻鳖共作,“良种”的选育十分关键。2016年6月,团队成员来到抚州市南丰县的江西添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甲鱼选育工作。

  刚孵化的甲鱼苗数量多,品质参差不齐,为了快速筛选出健康的甲鱼,团队里有学生提出,将小甲鱼挨个称重,重量大于一定数值的判定为体质好,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率低;如果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来检测,准确率是高了,可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筛选工作依然难以进行。

  三文鱼回流现象给了成员们启发,与三文鱼需沿着河水成功逆流而上才能获得交配产卵的机会类似,刚孵化的甲鱼苗有“向水现象”。成员们达成共识:设计一种模拟河水逆流的装置对甲鱼苗进行筛选或许有效。

  经过查阅资料、自学工程力学等知识后,5名95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用木板一左一右搭建了两个两米高的5级阶梯,制作了一款简易稚鳖筛选装置。

  试验开始,成员周妍将刚孵化的稚鳖置于筛选装置最底层,打开水管冲水阀门,由最高一级阶梯持续不断地向下冲水,水流自上而下不停地冲刷,阻挡小甲鱼向上爬行。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团队发现,体质健壮、行动活泼的优良稚鳖会沿着底层阶梯向上攀爬至顶层阶梯,而先天体质较弱的稚鳖则继续留在底层或下层阶梯上。

  这样一种筛选装置克服了现有人工挑选稚鳖耗费人力物力且不确定的困难,能将先天体质不同的稚鳖快速筛选出来,准确率达95%以上。

  但在稻田里养甲鱼,还是头一遭。每亩放养多少甲鱼可实现最快生长,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又一难题。

  团队以鳖沟面积占稻田的10%为标准,重新规划了稻田的种养区域,6名学生在这片100亩的稻田旁,放了两张桌子和一顶帐篷,搭建了测量甲鱼的简易工作室。甲鱼苗的放养要求大小均等,公母一致,团队成员每天早上5点起床,对甲鱼苗进行雌雄与大小筛选,将符合标准的甲鱼苗放入稻田。

  夏季天气炎热,烈日照得人睁不开眼,队员们用来测量甲鱼生长指标的游标卡尺也变得烫手。人手不足时,成员们还得下田插秧,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留下一块块白色的汗斑。起初几个女生胆子小,不敢抓甲鱼。一段时间后,女生们徒手抓甲鱼的本事丝毫不逊色于有多年养殖经验的老师傅。

  10月底,水稻收割上市,甲鱼也将冬眠,团队组织专家对不同实验组别下的甲鱼和水稻进行现场测产,结果发现,在甲鱼放养密度为200只-300只每亩的情况下,水稻依旧可以实现高产,甲鱼亩产量也最高。团队不仅摸索出了甲鱼放养的最适密度,通过分析水稻病虫害的主要种类,还找到了一套生物防治虫害的好办法。

  “要让高校的人才资源、研究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发挥作用,学生和教师必须下基层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洪一江表示,“稻田里也有顶天的科学问题,教师不能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农民需要什么’,关起门来搞研究不是团队的初衷。”

  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探索出适宜当地的兴农模式,精准对接革命老区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攻关核心技术,采用“良种+良法”的养殖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已拥有19项核心专利、自主选育13个水产养殖新品种。

  几年来,这支2016年5月正式成立的的团队,带着项目下基层、跑企业,指导农户参与种养殖全过程,每年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已累计帮扶30余家江西省内的龙头企业提升3至5倍经济效益,5000余名贫困户脱贫,总扶贫金额达1600万元,打通了从高校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学研产用渠道。

  在团队帮扶下,南丰县江西添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甲鱼养殖户,发展成为中国甲鱼种苗领域最大的企业;江西神农氏生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两年时间里,亩产值从2100元增长到86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增长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

  “稻渔工程”团队以“政府+项目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技术落地服务面积已超10万亩,辐射30万亩,覆盖30多个县(区)。团队还创新“八字经”种养法,为企业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同时,亩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50%以上。

编辑:左橙 来源:中国青年报